一篇一篇解读统编(1\2年级卷)/小学语文统编新课这样教

一篇一篇解读统编(1\2年级卷)/小学语文统编新课这样教
作者: 何捷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6.30
折扣购买: 一篇一篇解读统编(1\2年级卷)/小学语文统编新课这样教
ISBN: 9787570211531

作者简介

何捷,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员,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首届十大青年名师,全国首届“具有重大影响的写作教学名师”。被业内专家称为“**写作教学名师”;被孩子称为“有魔力的作文老师”;被家长称为“让孩子爱上作文的魔法师”。福建省作协会员。“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和倡导者,近年来提出“写作教学进行时”这一作文教学主张。已出版畅销书《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风暴》《小莲藕学作文》等三十余部个人专著。微信平台“语文榕”备*关注。

内容简介

不可“想当然” 和青年教师备课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狐狸分奶酪》,发现青年教师的文本解读喜欢“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强调要得出一个结论——狐狸是很狡猾的。确实,狐狸凭借自己的伎俩,独吞了奶酪,让熊大和熊二兄弟俩一口都没吃着。 “狐狸狡猾”这样的解读结果看起来**正确,实际上是一种简陋的思维定式,通俗说,就叫“想当然”。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狐狸就是狡猾的,所以教学的结局也可以预见——批判狐狸的狡猾,告诫大家不要做像狐狸一样的人。想当然地解读教材,实施教学,将导致*终的无效。教材解读时的“想当然”就足以导致教学陷入陈旧落后,原地踏步的状态——教和没教都差不多。因为即便不教,小孩已经认定狐狸是狡猾的。 结合这一课,我们给出统编教材的文本解读的“三不原则”,避免“想当然”的惯性思维随时随地作祟。 **个“不”,叫“不简单”。 以此课为例,狐狸真的只是“狡猾”这么简单吗?让我们来看世界各国故事中的狐狸,它们各不一样。法国**童话《列那狐的故事》中,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当然,列那狐也有糟糕的一方面,他有时也欺压平民百姓。再看*本童话中的狐狸,*本文化中,“狐”和“狸”是分开的,“狸”经常以头戴金币的形象出现,是招来福气和运气的,如七福狸。宫崎骏**动漫《百变狸猫》中的狸猫,相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非狡猾吧。中国古代故事中的狐狸,倒是有狡猾的坏样子。例如入选教材的《狐假虎威》,选自《战国策?楚策》,*后故事的名字成为成语后,分明解释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人,含贬义。又如明清小说《聊斋志异》中的狐狸,成仙也好,做鬼也罢,都有温情、笃定的一面,基本在故事中都具有**凡人的善良与正义。*古老的古希腊寓言《伊索寓言》中的经典故事《狐狸和乌鸦》,应该是奠定了狐狸狡猾形象的基础吧,欺骗乌鸦得到肉,让小孩记忆犹新。 原来,我们的惯性定势思维,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已经开始了。这样想来,如今,是否*需要改一改呢? 第二个“不”,叫“不应该”。 从教学需要看,文本解读不应该单一化,或者*准确说叫简单化。以此课为例,教师给孩子讲《狐狸分奶酪》的故事,故事是教材,教小孩学语文。如果过早给思维定式,给出不容置疑的定性评价——狡猾的狐狸,这就无异于从此封堵住小孩想象的空间与对狐狸形象的再读创造。如果是这样,好莱坞电影《疯狂动物城》中,你就不会看到可爱的尼克,一只聪明到毋庸置疑的狐狸;一只熟悉动物城里所有的街区,甚至记得郊区的监控死角的狐狸;一只认识车管所的树獭、黑帮老大等三教九流的狐狸;一只知道如何应对记者,教给朱迪说“用你的问题替代记者的问题”的百事通一般的狐狸。 往“**答案”上靠拢,就是往“死”里教,真的不应该。这将造成小孩对某一事物终身难以消除的误解,会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影响文化的多元,对小孩个体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言,*是一种严重的杀伤。曾经在美国发生的**教育案例,我们不应该忘记。一所幼儿园把字母“O”教成了“圆圆的气球”,孩子的母亲公开上诉,*后法院判定幼儿园败诉,理由就是这样的做法是对想象力的严重损伤。可见,教育应该对小孩的想象力、创造力予以百般呵护。文本解读的单调,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导致小孩在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倍感无聊,这有点像在课堂上“慢性中毒”,一旦“毒发”是无药可救的。 第三个“不”,叫“不能丢”。 一篇文本的解读,不能丢三落四。有的时候简单的想法就来源于粗陋的解读。我们读《狐狸分奶酪》这则故事,不能一门心思关注狐狸。没错,狐狸是主角,但是两个配角——熊大与熊二,浑身也都是“戏”啊。 不妨区分开来看一看。首先看狐狸,在几次出场中,都**可爱。**次,狐狸一出场就称呼熊大与熊二为“小家伙”,主动提出询问“小家伙们,你们吵什么呀?”。请注意,“小家伙”这一称呼,就带着一种亲切、一种**,一种对可爱的认可。再接着看,狐狸每次说话,都带着“笑”。例如,“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又如,“小熊,我分得可公平啦!”狐狸笑着说,“你们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其中一次,狐狸还在熊大熊二兄弟的要求下,“仔细查看”,文中写到: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真的,这半块是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狐狸把事做*了,一点都没有露出凶相。当然,你一定会把这视为嘲弄,作为“狡猾”的证据。可对比熊大和熊二在故事中的表现后,请你再冷静思考。 熊大和熊二在故事中的出场,就是以“拌嘴”开始的,之后,凡是兄弟一起说话,都用一种方式——嚷。例如,“你分得不匀!”小哥儿俩嚷着,“那半块大一点儿。”又如,“可是现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两只小熊又嚷了起来。还有一次文中直接点明“生气”,如,“你可真会分!”两只小熊生气了,“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想一想吧,要不是兄弟俩这样的斤斤计较,如此着急地争吵,一味各顾各的利益,不肯退让,*终的结局会是那样吗? 当我们完整解读文本,特别是关注故事中的配角时,隐约地感觉到狐狸不能承担全责,谁该为结局“买单”呢?统编教材的文本解读,务必要有全局观,要细致入微。 基于以上的“三不”原则,我们还提供具体的文本解读*作指南,共有三条。 **条:阅读要广。 准备一篇课文,不能仅进行单篇的文本解读,不要只看这一篇。应该拓宽阅读视野,读相关的多篇,读相关的一类,读相关的一组。将阅读面充分打开,让参考的信息**进来,将执教的要点凸显出来。就单篇读单篇,就会解读得很孤单,就等于在一个胡同里,抬着一根竹竿走来回。想一想,当你了解了世界各国故事中的“狐狸”后,还会那样武断么? 第二条:方向要正。 语文课,*备*诟病的就是“缺乏语文味”。语文课,*后可能被教成思品课,教成训导课,教成泛滥的煽情课。教语文,教到别人的学科田地中,这是常有的现象。文本解读时,方向就要正,就要朝着语文的方向去读,去解,去设计。例如此案,我们解读一个童话故事时,不应带有一种“教化”的目的,要知道*差的童话就是像“药”一样,总是试图治病救人的童话。这样一个优质童话,解读时就应该让其回归到语文的家园中,注重语言文字,注重语言现象,注重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解读为教学服务,与教学联动。不要把“教学”当作“教训”,不要试图通过教学实现简单、粗暴的教化效果。 第三条:意识要强。 什么意识呢?和语文课有关的四大意识。其一为文体意识。《狐狸分奶酪》是来自匈牙利的民间故事,是一则**的童话。童话,就是其文体标识,解读就应该遵循文体的特质,从童话的文体特征入手;教学也应在解读的基础上注重童言的吸收、童心的体悟、童趣的感染,用儿童的视角来解读童话。其二为细节意识。例如前文所说“狐狸的笑”“熊大熊二的嚷”等,这些微小的文学细节,都要在解读时得到重视、放大,因为这些细节都极有助于我们将文本**解构,转化为教学设计。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细节是永远值得凝视的,细节是必须直面的,细节是要用心沉入的。其三为形象意识。文本解读,*终留下的应该是一个个活的、完整的、有特质的形象。其实,故事很容易淡忘,但故事中塑造起来的形象会成为永恒的经典。比如,吝啬的严监生举着两根指头的形象;关云长夜读《春秋》的形象;小嘎子摔跤的形象;林黛玉病恹恹、哭哭啼啼的形象……形象,应该在解读中予以关注和积极塑造。在教学中,努力通过设计予以建构,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文学形象,就会成为留存在小孩心中的教学价值。其四为文化意识。《小狐狸分奶酪》取材于匈牙利童话,在文本解读时关注到出处,也就观照到了文化的根性,会很自然地引导我们关注到故事背后的文化传承。其实,这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素养”对解读的要求。通过比较阅读,对比中国童话、欧美童话、*韩童话、希腊童话等,我们会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形象,文化承载是不一样的。于是,解读就成为教师拓宽文化视野的又一路径。教学,让自己也获得成长。教师成长了,教学效果自然也水涨船高。 1.针对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统编教材,基础课型全覆盖,单篇课文细致讲,新课课例生动呈现,手把手指导你怎么教老课本里没有的新课,“老面孔”又如何教出新味道。 2.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执行,一线教师的专业修炼就三样。阅读这本书,做专业色彩浓厚的一线教师,你会因专业而获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