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统/大明风云系列

大明一统/大明风云系列
作者: 马渭源
出版社: 东南大学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大明一统/大明风云系列
ISBN: 9787564154127

作者简介

马渭源,1962年生,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苏州郊县任中学历史老师。19**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政读中国古代史(明清史方向)硕士研究生,1992年毕业,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风凰出版传媒集团编审,并在南京多所高校兼职。 曾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南京社会科学》、《中国大学教学》和有**影响的澳门《中西文化研究》等杂志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之《奇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卷 (上、下册)、《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之《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等学术著作和《大明王朝在南京》之《奇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系列DVD,负责主持编缉出版**“十一五”重点电子音像出版物规划项目《明文化系列》(《南京明城墙》、《明孝陵》、《明故宫》、《明科举》), 他是南京电视台《金陵往事》首位主讲人、南京市文化品牌《市民学堂》主讲人、江苏省文化品牌《江苏冬文讲堂》主讲人、江苏教育电视台《城市传奇》常任嘉宾、安徽电视台《新安大讲堂》主讲人、安徽电视台海外中心特邀嘉宾。曾在南京电视台主讲大型系列历史文化讲座《大明王朝在南京》(118集),多次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城市传奇》,近期又在安徽《新安大讲堂》开讲《大明帝国传奇人物系列》,深*广大观众的喜爱,被众多媒体誉为“南京易中天”。

内容简介

**,朱元璋周边的主要割据势力没有被消灭, 过早地称王称帝容易招惹是非,不是人们常说的叫树 大招风么。所以朱元璋一直牢记朱升老先生的“缓称 王”的教诲,始终很低调(《明史·朱升传》卷136 )。而这方面的问题一直拖到1367年东灭张士诚以后 才可说是基本解决了,因为这时在群雄中能与朱元璋 一争高低的已为数甚少了,所以这时称帝问题不大。 第二,朱元璋想称帝,除了*事上的胜利这个* 为基本的前提外,还必须得先建构新兴帝国的统治秩 序,或言进行基本的政权架构与制度建设。虽然在称 吴王前后,朱元璋曾建百司官属,置中书省,又设大 都督府,形成了属下行政机构与*事机构并驾齐驱的 格局。不过这个时候他的政权建设毕竟还处于*创时 期,*为明显不足的就是*事机构***、*队官长 过多兼任行政机构的领导,客观上造成了属下权力过 大或言权力过于集中的局面。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想 当年徐寿辉手下人倪文俊、陈友谅都是因为他们手中 的权力过大才导致西线红巾*领导层政变不断。 为了防患于未然和迎接新形势的到来,迅速取代 大元帝国的统治,朱元璋仿照了元朝的做法,在** 平定张士诚势力后的第二月即吴元年(1367)十月, 设置御史台及各道按察司,加强对属下的机构与权力 监察,任命汤和为左御史大夫,邓愈为右御史大夫, 刘基、章溢为御史中丞,文原吉、范显祖为治书侍御 史,安庆为殿中侍御史,钱用壬为经历,何士弘、吴 去疾等为监察御史。同时还将过去沿袭元朝尚左的百 官礼仪改为尚右,令李善长由左相国改为右相国,徐 达由右相国改为左相国,“余官如之”(《明**实 录》卷26)。这样一来,加上过去已作了变革的*事 机构大都督府,明初以中枢“三大府”为主体的政权 架构与内政建设渐趋完备。对此,朱元璋不无得意地 说道:“**新立,惟三大府总天下之政。中书,政 之本;都督府,掌*旅;御史台,纠察百司,朝廷纪 纲尽系于此。”(《明**实录》卷26)换言之,一 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政权“三驾马车”开始正式并 行,明初立国基础架构大体完成。 以上是针对**权力的管理,那么对于全社会? 就在健全“三大府”为主体的权力机构的当月,朱元 璋“命中书省定律令,以左丞相李善长为总裁官,参 知政事杨宪、傅,御史中丞刘基,翰林学士陶安,治 书侍御史文原吉、大理卿周祯、少卿刘惟敬、大理丞 周浈等为议律官,制定律令”。这就是明代历*** 早的一部法律——吴元年律令(《明**实录》卷26 )。该年十二月编定而成的《律令》刊布天下,新兴 帝国的开国形势渐趋成熟。 第三,朱元璋一直尊奉龙凤为正统,将小明王奉 为自己的主子。既然这样,要是自己升格为皇帝了, 那么小明王应该升格做什么?太上皇?可小明王比自 己岁数还小,还从来没听说过太上皇比皇帝还年轻。 这是一个令朱元璋十分头疼的事。但在龙凤十二年( 1366)十二月冬天“很巧”地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小明王死了——它“帮助”了朱元璋解决了这个令人 头疼的问题。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1366年隆冬时节,随着对张士诚战争的节节胜利 ,大功快要告成了,朱元璋“想念”起在滁州被他奉 养着的小明王。因为不要说是称了王的朱元璋,就是 一般老百姓的子女一旦发了,也要将自己的父母长辈 接到身边来享享福啊,否则不仅良心上过不去,而且 还要*到舆论与道德上的谴责。朱元璋当然不是那种 愿意让人谴责的人,所以他就吩咐手下的一位水师将 领廖永忠带了一些人到滁州去,将那个“大宋”国的 小明王韩林儿接到南京来。朱元璋实在是细致之人, 派别人去接还不行,只有廖永忠*合适,这是为什么 ?因为那时从滁州到南京的交通不便,要过河过江, 这可不是一般的活儿,非得要水上功夫特别好,又十 分贴心的将领才能担当此任;而接小明王不是接一般 的人,万一有什么闪失,那就不好说了。所以朱元璋 要挑选精通水上功夫的**人物。还是廖永忠*好, 他原本就是巢湖水师的一个头领,当年一起投奔过来 的水师头领不是战死了,就是被俘虏了。现在剩下的 廖永忠几乎成为水师“男一号”,不派他去还派谁呐 ?再说廖永忠把小明王接到以后,也十分认真地对待 着,呵护有加。他们一路顺行,来到了**南京六合 长江瓜步渡口,准备渡江。开船时还好好的,谁知船 到了江中心时,突然遇到了大风浪,廖永忠他们控制 、控制、再控制,*后就没有控制住,船翻了,一船 的人全部翻入了江里。廖永忠等人“奋力营救”,可 小明王*后还是淹死在长江里了。(【明】钱谦益: 《国初群雄事略·宋小明王》卷1引《通鉴博论》) 本来想叫小明王来应天享福的,谁知这风也不长眼睛 ,哪天都可以刮大点,就偏偏不应该在人家朱元璋迎 “主”这天刮得那么大,足足将一船的人都刮到江里 去。除了怪天刮大风,还能怪谁呢?这是天意啊!可 朱元璋还表现得极为痛心,他臭骂了廖永忠一顿,“ 罚”他回前线打仗(廖本来就是前线的主将之一)。 (《明史·廖永忠传》卷129) P2-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