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有效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作业的概念阐述 1.古代关于“作业”的阐述 作业是伴随着正式教育形式的出现而出现,变化, 发展的。 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孔子在《论语》中有“学而 时习之,不亦乐乎?”的著名观点,意在对学生所学知 识进行温习和巩固,并为其弟子留作业,这是中国历史 上最早的,关于作业练习必要性的记载,目的是让弟子 及时复习、巩固,减少遗忘。 《学记》中对作业的记载是:“时教必有正业,退 息必有居学”,意思是说“按时序教学时,必须要有正 课的学习和内容,甚至连休息或闲暇的时候也要学习。 两汉时期,司马迁和班固分别有“常有大度,不事 家人生产作业。”和“为将作大匠,吏皆怀恩,人自竭 节作业。”的相关记叙。在古代官学还未产生之初,司 马迁和班固对“作业”的定义均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 是与古代劳动或技能工作相关的,从事某项生活工作的 人类活动。 唐朝以来重视兴学,在弘文馆、崇文馆里,由科举 制度选拔的考生们要进行“帖经”“墨义”“策论”“ 诗赋”等练习,并要完成书、算、律学等作业。 宋代以来,程颢、张载等人提出了“生之谓性”说 ,旨在要多读经文等内容,以达到掌握、习得的目的。 明代继续沿用宋代程朱理学思想,推广学习以“理 ”为核心的内容,作为考试内容,考生需强化、练习诗 歌、习礼、读书等学习内容。 在鸦片战争前,清朝学院主要以考试为主,考生以 学做八股文为作业,以应对科举考试。 2.近、现代关于“作业”的阐述 中国教育史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不断更迭与发展,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作 业也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1901-1919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 起步。这一时期,近代新教育初露萌芽,洋务学堂和教 会学堂逐渐引入西方的教育内容,由于各分科大学急需 “教育学”书籍作为讲义,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便被引 入中国。他提出了著名的课堂过程“四阶段说”,即“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其中最后一阶段中的“方 法”,指的就是通过各种作业和练习,将所学知识和学 生的实际经验相联结,从而做到知识的结构夯实,融会 贯通,这是封建传统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教育学界向西 方欧美学习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杜威来到中国讲学 ,陶行知、胡适、陈鹤琴等学者和进步代表大力推崇杜 威教育思想,享有一定的感召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杜威否定了赫尔巴特的“ 传统教育”思想,批判其过分强调“教学中心”和“教 师中心”。杜威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在 作业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上,应更多倾向于探究性、实 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关系恶化,中国教育学界极 力批判杜威思想,转向学习苏联,建立社会主义教育新 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我国 主要学习苏联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一是组织教学 ,二是检查上堂课布置的作业,三是讲授新知识,四是 课堂练习,五是布置作业,将作业放在检测课堂效果的 重要位置。 《辞海》中将作业解释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 为了完成生产活动、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操 作活动。”这里的作业,不仅指在校学习,更延伸至生 产劳动,涵盖范围更广泛。 《教育词典》中将作业解释为:“施教者为了让学 生达到巩固新知并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安排学生在课 内或课外完成相对应的作业任务,例如习题、写作、背 诵等。布置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量要 恰当,难易适度,要求明确,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 并注重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