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十题
作者简介
宁宗一 1931年生于北京市,满族。195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1986年参与组建东方艺术系,1997年由东方艺术系退休。曾任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文系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等职。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小说戏曲美学,并努力建构心灵美学,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小说美学的研究有深厚造诣,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从美学角度研究《金瓶梅》的学者。 主要著述: 《一个教书人的心史》 《中国古典小说名作十五讲》 《走进心灵深处的〈红楼梦〉》 《点燃心灵之灯》 《心灵投影》 《心灵文本》 《宁宗一讲金瓶梅》 《宁宗一小说戏剧研究自选集》
内容简介
智慧的较量 ——读《西游记》 公元 15—17 世纪,对于中国小说艺术发展史来说 ,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小说开始往 纵、横两个方向延伸,展现了色彩斑斓、标新立异的繁 盛景象,长篇、短制、文言、白话,构成了一个惊人的 小说奇观, 小说世界已蔚为大观。世称的“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都产生于此时。它们都是耸立于艺术群山中的高峰,其 中被鲁迅称为“魁杰”“巨制” 的神魔小说《西游记 》,就是吴承恩终其一生对中国小说史、也是对世界小 说史奉献出的伟大的瑰宝。 吴承恩的才艺 没有吴承恩,自然没有《西游记》;但没有《西游 记》,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吴承恩。事实上, 他们是互相创造的。在“四大奇书”中,也许《西游记 》是最幸运的了。因为今天我们所掌握的它的作者吴承 恩的生平资料,远比其他三部小说的作者都翔实得多。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安东(今江苏 涟水人),后徙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县)。约生于明 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约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年 (1582)。根据吴承恩手撰《先府君墓志铭》可以考见 他的家世,特别是 他父亲的事迹。他的高祖叫吴鼎, 布衣。曾祖吴铭曾任浙江余姚(今浙江余姚市)县学训 导,祖父吴贞做过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市)县学教谕 。其父吴锐,因年幼失怙,家贫,仅读社学,未能走上 科举功名的道路,与徐氏结婚后,就继承了岳父家的事 业,以经营绸布为生,虽身为商人,却“自《六经》诸 子百家莫不浏览”,读至“屈平见放”、“伍夫鸱夷” 、诸葛亮“出师不竟”、檀道济“被收”、岳武穆“死 诏狱”等,“未尝不双双流泪也”。吴锐又“好谭时政 ,意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这里显示了 吴锐是一位颇有怀抱的人物。这样的家庭和父教,对吴 承恩无疑会发生重要影响。 吴承恩自幼聪颖慧敏。陈文烛《花草新编·序》谈 到吴承恩幼年情况有一段生动的描述: 生有异质,甫周岁未行时,从壁间以粉土为画,无 不肖物;而邻父老命其画鹅,画一飞者,邻父老曰:“ 鹅安能飞?”汝忠仰天而笑,盖指天鹅云。邻父老吐舌 异之,谓汝忠幼敏,不师而能也。比长,读书数目行下 。督学使者奇其文,谓汝忠一第如拾芥耳。 吴承恩在少年时代就以文名冠于乡里。吴国荣《射 阳先生存稿跋》中说“射阳先生髫龄,即以文鸣于淮” ;明天启年间(1621—1627)修的《淮安府志》也说他 “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以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 剧,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后来清代的《山阳县 志》和《山阳志遗》也都说他“英敏博洽,为世所推” 。 吴承恩少年时代就爱好神奇的故事传说,他在《禹 鼎志》的自序中说: 在《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十题》一书中,因全书分“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古典戏曲”两个部分,开宗明义,作者先论述“中国戏曲与小说的血缘关系”,令读者能够体会到这部作品两部分内容的有机同一性。宁宗一教授认为在创作题材上古代戏曲、小说往往同出一源,无论在说书场、戏曲舞台;在新的基础上互相吸收对方在处理同一题材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家的思想艺术水平,如此循环往复,世代不息,就促进和丰富了戏曲艺术的创作经验,并成为中国民族艺术的一种传统。至于小说,是“无声戏”啊!小说与戏曲具有同一性观念,“小说思维机制是在两种文体的挟裹和诱发下,出现了流变的态势,而作为中国的戏曲思维也是如此运作的。” 宁教授的“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十题”,论述小说戏曲十大名著,一一指明各自特点,诸如“政治史的战争风俗画卷”《三国演义》,“心灵绝唱”的《红楼梦》……引领读者阅览这些名著,也是给读者一把钥匙去领略其他古典文学作品。——冯尔康 与西方文艺发展史不同,中国的戏曲、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其中重要一点,即二者经常相互作用、相互参定,同步发展,戏曲中的小说因素,小说中的戏曲因素都是显而易见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然而,从总体上说,古代小说、戏曲所体现的,都是中国中世纪以后城市市民的思想意识。而宋元以降,中国独有的瓦舍勾栏艺术,无疑又给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极为畅通的渠道。古代戏曲、小说这种血肉关系决定了研究它们的不可分割性。——宁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