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日出与莎士比亚

蛇、日出与莎士比亚
作者: (美)戈登·H.奥利恩斯|责编:李子|译者:王怡康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44.00
折扣购买: 蛇、日出与莎士比亚
ISBN: 9787229161316

作者简介

戈登?H.奥利恩斯:华盛顿州立大学生物学名誉教授,作品有《红翼黑鸟:决策和繁殖》和《生命:生物学》。 译者简介: 王怡康:女,安徽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讲师,现任教于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持2020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1项,参编教材2部,出版英译汉译著8本,创意写作编著1本。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吹口哨采蜜 人类从何时起嗜好甜食?我们又为何渴望甜食呢? 像往常一样,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要追溯到我们的远祖时期以及他们对野蜂蜜的渴望。这又会引导我们想到其他问题,即与自然界引发人类内在情绪相关的问题,如渴望与嫌恶,欢快与恐惧,以及这些情绪是如何对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的。 但我们要讲述的故事从这里开始,让我们追随非洲某地一位渴望蜂蜜的史前采猎者的步伐去一探究竟吧! 在人类知晓如何从植物如甘蔗和甜菜中炼糖之前,我们必须借鉴那些善于将花蜜浓缩制成优质食物的生物,如蜜蜂。至少在两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掏野蜂窝的方法,这在津巴布韦托福瓦纳大坝马托波山区现存的一幅古代岩石壁画中已表露无遗,岩壁上遗留的图像清楚地显示采蜜人通过扇动烟雾进入蜂巢,以平息涌出的蜂群的方式采集蜂蜜。 我们的非洲祖先一定是早已发现了蜂蜜的甜蜜诱人之处:营养丰富、美味可口以及易于消化,但蜂群在非洲热带稀树草原上十分罕见。为了找寻和开采蜂蜜,史前人类依赖于一位特殊的小伙伴,这位小伙伴在引导人类抵达蜂巢的过程中,也能获益匪浅。此种伙伴关系一直延续至今。如今,我们依然能够在几个非洲部落看到这位小伙伴,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在肯尼亚东北部博兰地区。 在出发前去找寻蜂蜜之前,博兰地区的采蜜人会吹出特殊而响亮的口哨,如若他们运气好,就会收到鸟儿发出对口哨的回应。给予回应者是一种小鸟,它就是北非向蜜鸟,其拉丁学名为黑喉向蜜鸟,此学名能够体现出其对人类的价值。通过重复发出“跟我来”的叫声作为信号,向蜜鸟在将博兰采蜜人送至蜂巢的过程中,频繁在空中停留,以便于采蜜人能够跟上它的步伐。最令人惊叹的是,一旦抵达目的地,向蜜鸟就会栖息在蜜蜂筑巢的树上,并吟唱某种特殊的“向蜜”歌。当采蜜人驱散蜜蜂,从蜂巢中获取蜂蜜后,向蜜鸟依然伴随在采蜜人左右。出于感激,采蜜人总是会留下一部分蜂巢,作为对向导员——向蜜鸟的报答。与大多数的鸟类不同,向蜜鸟可以取食并消化蜂蜡。它们不仅尽情享用蜂蜡,还对蜂蜜和寄宿在蜂巢中的蜜蜂幼虫大快朵颐,但向蜜鸟过于瘦小和体弱,无法自行打开蜂巢,因此,它们依赖人类助其一臂之力,正如人类依赖向蜜鸟来帮助他们找到蜂巢一样。 在许多居住于非洲热带稀树草原上的部落的神话中,此种特殊的双赢伙伴关系至关重要。无论何时,只要有所发现,我们的祖先很可能随时取食蜂蜜,以满足其口腹之欲。蜂蜜不仅是富含营养的能量来源,还是补给我们人类大脑的珍贵燃料。但非洲热带稀树草原上的蜂巢十分稀少,想要采集到足够的蜂蜜作为丰富资源来储存能量是无法实现的。 与之相比,让我们穿行在超市的货架中,数一数琳琅满目的甜食和含糖食物吧!甜食源源不断的供给使我们现代人对甜食触手可及,既沉浸在甜食带来的愉悦幸福之中,又饱受甜食的痛苦折磨。我们对甜食的喜好凌驾于一切,我们对甜食俯首称臣。对多糖甜食的渴望流淌于我们祖先的血液之中,我们自然也无法抵抗甜食的诱惑力。同时,我们也适应于自然环境,食物时而充足,时而稀缺,我们对此都已习以为常。当食物充足时,我们依赖于脂肪囤积,以应对艰难时日。如今,艰苦岁月已随烟尘远逝,取而代之的是过度肥胖。在发达国家,肥胖已变成严重的健康隐患;而在发展中国家,肥胖也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 事实证明,人类对糖的喜爱其实是祖先遗传给我们的特质之一。我们的祖先在应对环境挑战,如无法预知的食物来源、无处不在的掠夺者、极端的天气状况时作出的反应,塑造了现代人的情感生活,这也是本书的中心主题思想。进化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无论何时,我们被强烈的情感因素,积极的抑或消极的情感所刺激做出行动时,这些行动极有可能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针对刺激能否作出恰当的反应决定了人类是否能够生存,是否能够繁衍后代。 我们的祖先倾向于选择或“喜爱”自然界中对人类大有裨益的对象和活动,以增加人类的生存概率,并将其基因传递给后代。简而言之,通过自然选择来完成进化。反之,我们的祖先也倾向于避免或“嫌恶”那些威胁和减少生存与繁衍概率的对象和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类喜爱和嫌恶的对象和活动逐渐在人脑中根深蒂固,其结果是,我们对蜂蜜十分喜爱,却对食肉动物产生近乎一致的恐惧心理。我们之所以能够追溯这些远古的情感联结,并发现如何适应美好的事物和令人充满厌恶恐惧的事物,均得益于科学。通过聚焦于我们祖先的进化论来观察人类的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是如何与环境进行情感相互作用的。 本书记录了我的研究成果,即试图发现在非洲热带稀树草原上,我们的远古祖先在择善而居、寻找食物、寻求安全以及在狩猎者采集者小群体中进行社交时作出的决定,是如何在人类的情感生活中打上印记的。我希望使读者们相信,这些印记不可胜数并影响深远。从此种新的理解视角解读所带来的益处,正如向蜜鸟给博兰地区人民带来的蜂蜜一样甘甜可口。 我是如何解答这些问题的 在我七岁那年,发现小鸟的世界时,我开始探寻与人类情感和美学相关的环境基础。我的家人在威斯康星州北部地区湖边租了一座小木屋。在那儿,我被看似平淡无奇的潜鸟深深吸引。很快,我开始记录所观察到的鸟儿;如今,这些记录本依然躺在我大学办公室的书架上。13岁左右,我参加了位于密尔沃基的奥杜邦学会威斯康星分会,其中一些会员是专业的鸟类学家。有时候,据我所见——实际上,他们是带薪研究鸟类的!从那时起,我就决定要上大学,主修生物学,并成为一位专业的生物学家。我的确做到了,我成为了一位行为生态学家,因为我对鸟类,如向蜜鸟为了成功而必须作出的决定,它们是如何择善而栖、如何寻找食物以及如何决定吃食、如何挑选配偶并为繁衍后代作出努力的兴趣颇深。 在青年时期,我从未质疑过鸟类对我产生的强烈吸引力,我仅仅是喜欢它们。但随着思想的逐渐成熟,当我成为一名进化生物学家时,我开始深入思考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反应。和其许多学者一样,我的思想也同样受到爱德华·威尔逊于1975年出版的著作《生物社会学:一种新的综合视角》的启迪。通读此书后,我进而意识到,现行所研究的鸟类作出的决定,同样也支配着人类的生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转向这些令人惊叹的研究方向,开始学习那些我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的主题,但对这些主题的研究均是从进化论的视角开展的。 与其他大多数人一样,海浪咆哮、闪电苍穹和霹雳雷声让我深感震撼。晚暮日落的瑰丽景象和优美伸展的树枝带给我愉悦乐趣。闻到、见到腐烂的肉会让我嫌恶并退避三舍。然而,人类究竟为何会对这些事物,如对鸟儿欢快的歌声或倾泻的阳光做出情感反应?这是一个全然陌生的主题,而这正是我和我的同事很少进行深入科学探讨的。 ★对蛇的恐惧,能够欣赏日出、音乐和莎士比亚,竟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我们的情绪、美感和喜好竟受非洲草原上祖先的影响?本书运用进化生物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分析我们对景观、声音、气味、植物与动物的喜好。本书涉及历史学、进化论、心理学及人类学等领域,语言简练、行文明晰、发人深省。 ★华盛顿州立大学生物学名誉教授、美国知名生态学家戈登?H.奥利恩斯潜心力作,《新科学家》《泰晤士高等教育》《书目精选》《神经美学》等多本权威杂志刊文推荐。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利策奖得主爱德华·威尔逊,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科普作家、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社会生态学名誉教授史蒂芬?凯勒等多位知名教授、专家学者、科普作家鼎力推荐。 ★硬壳精装,内外双封,锁线可平摊,封面烫金工艺,装帧精美,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