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情综览2018

侨情综览2018
作者: 暨南大学图书馆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150.00
折扣价: 94.50
折扣购买: 侨情综览2018
ISBN: 9787218152561

作者简介

1995年,暨南大学图书馆成立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2016年正式揭牌成立“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经过20余年的发展,本机构已成为海内外华侨华人文献信息资源收藏数量丰富、种类齐全的文献重镇。

内容简介

序 言 《侨情综览》由暨南大学图书馆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负责整理编辑,该书收集涉侨信息门类齐全、内容客观、信息量大,是一种具备年鉴性质的涉侨工具书。该书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全局性。在习近平总书记“大侨务”工作思想的引领下,注重涉侨信息 的全局性与方向性,扩大对侨办以外侨务部门、新侨群体相关信息的收录,考量华侨华人对祖(籍)国贡献,与居住国融合信息收录的并重。 其次是连续性。《侨情综览》至今已连续出版2009—2017年九个年度,共计八 本,对侨务、侨情以及侨研等主题信息持续进行收集整理,今后仍将一以贯之,使之能够较为完整、连续地呈现某一主题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与变化态势。 再次是系统性。作为一本年鉴性质的工具书,为突出其工具性与资料性,本书尽力搜罗涉及华侨华人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文化、教育、科技,从官方到民间,从国内到国外,力图呈现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总体面貌,勾勒国内侨务工作的大致轮廓,无论是侨情、侨务还是相关研究信息,均具有一定的全面性系统性。 最后是资料性。书中收集了当年重要的侨务工作以及海外侨社的重要动态,既有积极正面的信息,也不忽略一些突出问题,可为政府侨务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书后的统计资料分列中国大陆、港澳台以及国外的中、英、日文当年涉侨出版物与课题项目,包括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各类型课题项目,为相关教学科研提供较为全面的资料备查。 为更好地服务于侨务工作大局与涉侨教学科研,《侨情综览2018》总结之前的编辑经验,一方面拓展收录信息范围的高度与广度,另一方面加强对学术信息、华侨华人社会积极向上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从而加强收录信息的深度与温度。由于编辑时间紧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可能存在诸多错漏,恳请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订完善。 编? 者 2020年1月8日 编辑说明 《侨情综览2018》设有“重要讲话与报告”“涉侨政策法规”“大事记”“海外侨情”“侨务信息”“热点时评”“侨史钩沉”“学术动态”“2018年华人新社团”“统计资料”等栏目。资料来源主要为各大主流媒体、涉侨机构的官方网站与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图书、报纸、期刊与数据库资源。 本书各栏目编辑者的具体分工如下:“重要讲话与报告”为沈毅秦、王华,“涉侨政策法规”为景海燕,“大事记”“2018年华人新社团”为沈毅秦,“侨务信息”为卢玉敏,“海外侨情”“热点时评”“侨史钩沉”“学术动态”为王华,“统计资料”为易淑琼、景海燕、黎景光、卢玉敏。王华负责统稿。□ ………… 寻访赴澳第一位华人的后世记忆 距离墨尔本市中心20多公里的布莱克罗克是一个典型的澳大利亚小镇,80多岁的巴里?世英就住在这里。 从他的面孔上,已经很难看出中国血统的痕迹,但实际上,他的曾祖父麦世英正是有记载以来最早到澳大利亚的华人移民之一。 根据现存资料,麦世英于1796年出生于广东。1818年,刚刚20岁出头的麦世英搭乘“月桂号”轮船,以“自由移民”的身份抵达悉尼的杰克逊港。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只身一人远渡重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来到澳大利亚之后,麦世英很快熟悉 了这个陌生的国家,并扎根下来。 从杰克逊港沿帕拉马塔河逆流而上,不多时就能到达悉尼以西20多公里的帕拉马塔。在这里,麦世英度过了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他在农场做过木匠,因为工作出色而得到雇主首肯。他的其中一位雇主——当时很有声望的地主和商人约翰?布拉克斯兰还给他写过推荐信,形容麦世英“有着诚实、受人尊重的品格”。正是由于雇主和朋友们的帮助,麦世英得以在帕拉马塔买卖土地,并在当地经营过小酒店。后来,他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房舍,还雇了两名仆人。 1823年,麦世英和爱尔兰移民萨拉?汤普森结婚。19世纪30年代初,麦世英曾回到中国,待了约五年,又再次返回澳大利亚。这时,汤普森已经去世。这段婚姻给麦世英留下了四个儿子,其中二儿子乔治?休奇?世英的孙子就是巴里?世英。 由于父亲早逝,巴里?世英对祖上并没有太多了解。就连自己的曾祖父是麦世英这件事,也是他的一位远房亲戚温瑟姆?多伊尔告诉他的。 “当时,总感觉我们和中国有某种联系,但谁也说不出到底是什么,” 巴里?世英说,“温瑟姆进行了大量研究,终于找到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那些信息。” 温瑟姆?多伊尔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麦世英和他的家族,但历史久远加之当年条件所限,很多资料都已散失,现在甚至无法找到一张麦世英的照片。从博物馆到图书馆,从报纸书籍到政府档案,温瑟姆?多伊尔只能一点一点地挖掘和整理搜集到的每一份资料。 当时报纸上刊登的“月桂号”轮船的信息、帕拉马塔早年的地图、麦世英领取工钱的记录、家族其他成员的老照片……30多年下来,温瑟姆?多伊尔积累了厚厚几大摞资料。不仅麦世英,家族其他一些成员的人生轨迹也逐渐清晰。她甚至腾出家里的一个五斗柜,专门用来存放资料和研究成果。 “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作家,但我想了解我的祖先……希望我的研究能帮到想继续研究麦世英和那段历史的人。”温瑟姆?多伊尔说。来到澳大利亚后,麦世英入乡随俗,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约翰,但他的中文名——世英却作为他新的姓氏保留下来。 “我想,他还是为了和自己的过去保持一个联系。”巴里?世英说。现在的帕拉马塔街头已难觅麦世英当年的足迹,他的后代子孙也已完全融入澳大利亚社会,但那份中华血脉就像他们继承下来的独特姓氏一样,仍然是无法割舍的。 巴里?世英没去过中国,耄耋之年的他也很难再成行。偶尔,他会去墨尔本市中心唐人街的澳华历史博物馆转一转。他的四个孙辈中,23岁的尼古拉斯不仅去过中国,还对中文很感兴趣。 “有时,我会让尼古拉斯帮我翻译发给我的中文邮件。很可惜,我没有学过中文,对我来说那太难了,”巴里?世英说,“我和华人社区的联系不多,但我和我的家人都为我们的血统而骄傲。” 今年是华人移民登陆澳大利亚200周年。如今,澳大利亚统计的有中华血脉的人口已超过120万,占人口总数逾5%,华人足迹遍布澳大利亚各地,华人对澳大利亚的贡献也得到了其他族裔的认可和尊重。 麦世英的故事已经过去200年,但更多华人在澳大利亚的奋斗故事延续至今,书写着新的传奇。 (新华网2018-07-05/郝亚琳) 中国体育发展百年:侨心相伴,风雨同行 “目睹吾国一般民众,体质羸弱,青年学生亦多弯腰驼背,精神萎靡,似此人才,将来虽有满腹理论,亦不足负国家重任,因此抱定决心,以提倡体育。”这是近代著名南洋侨领陈嘉庚先生,对彼时中国的感慨。 “早年,海外华侨华人率先接触先进理念,一些侨领意识到体育之于民族国家的意义,慷慨捐资;一些侨团,如英国华人体育总会、菲华体育总会等,则主动与国内运动团体寻求交流。”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祁德贵向记者介绍。 资料显示,陈嘉庚先生所建的厦门大学,建校之初便规划了田径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游泳池、武术馆、乒乓球馆等体育场馆;他所创办的集美学村,20年内举办了12届大型联合运动会。 “一直以来,华侨华人都是沟通住在国和祖(籍)国的天然桥梁,”祁德贵说,“他们带回的资金和理念,对中国体育事业奠基阶段而言,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后,新中国体育事业逐渐起步。出于报效之心,大量华侨华人健儿回到中国。他们的到来,带动国内多个体育竞技项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此代代传承,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 印尼归侨陶金汉是中国第一代击剑人。1966年,在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陶金汉作为中国唯一一名击剑运动员,在男子佩剑个人中以五场全胜的成绩夺冠,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国际级击剑赛事升起。 陶金汉还是中国第一名国际级击剑裁判员,多次任国家击剑集训队教练,培养出亚洲冠军、全运会冠军、全国个人及团体冠军等多批优秀运动员。 印尼归侨吴传玉是著名游泳运动员。1952年,他代表中国去赫尔辛基参加第15届奥运会游泳比赛;1953年,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一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游泳比赛中,获100米仰泳金牌。这是在重大国际赛事中,中国首次获得冠军。 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羽毛球队主力队员和教练大部分都是归国华侨。他们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加以继承发展,形成了“快、狠、准、活”的中国羽毛球风格,提出“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的发展方向,短时间内将中国羽毛球带到世界前列,在中国体育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付出,中国的体育事业稳步发展,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海内外华夏儿女终于挺直脊梁。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从申办奥运到场馆建设,从圣火传递到盛大开幕,每一个环节,海外华侨华人的身影都未曾缺席。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持奥运、传播奥运、投身奥运。北京奥运开幕前,博茨瓦纳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暨华人慈善基金会会长南庚戌曾发起“龙行天下耀中华”活动,历时百天,跨越非欧亚三大洲,行近4万公里,从 好望角出发抵达北京。 车队集结五国华人,一路宣传北京奥运、讲述中国故事,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各肤色朋友纷纷对中国举办奥运会表达美好祝愿,”南庚戌说,“这是一趟奥运之旅、爱心之旅,更是一趟友谊之旅。” 圣火传递在海外需历经五大洲19个国家的19座城市,所到之处,都有无数侨胞自发前往。 当圣火经过美国旧金山,南加州华人联合总会等侨团的400多位侨胞连夜赶到;斯坦福大学相关同学会激情澎湃,呐喊助威;旅美书法家陆正平挥毫泼墨,写下“奥运圣火传北京”的佳作。 “有机会为民族盛事尽一份力,是我们的荣耀。”纽约北京同乡会创会会长侯建利说。日前,他在中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签下“全球华侨华人携手共赴北京2022冰雪之约”。相约四年后,在北京冬奥会看中国体育再创佳绩,续写辉煌。 (中国侨网2018-08-13/ 周欣嫒) 国内侨情信息的优质年鉴,具有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