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

论教育
作者: (法)阿兰|译者:陈太乙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2.50
折扣购买: 论教育
ISBN: 9787559870100

作者简介

阿兰(Alain,1868—1951),法国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本名埃米尔-奥古斯特·夏蒂埃,笔名阿兰。1892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在多所法国学校担任哲学教师。 陈太乙,法国图尔大学法国现代文学硕士,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法语外语教学硕士暨语言学博士候选人,现为专职译者。

内容简介

保持做自己 要掌握一个人,就应该深入其个性,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的发展尚未结束,尽管常常自以为已经成型。大人则总认为自己已发展完毕,于是到处展示他的个性,当成作品一般,也不论是好是坏,纯粹虚荣心作祟。但是让我们深究表面下的情况,在那儿会发现情绪,不稳定的情绪;他泪流不止,不过是因为阳光照进了眼睛里。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大人,第一步该做的是让他好好坐下,拉上遮阳棚,阻断热浪或寒流,并停止扰人的噪音——首先从你自己的声音开始。总之,应排除所有恐怕会牵连他的小意外。然后,你会发现天性,稳定的天性,那是一套真正的系统,集中且均衡。鼻子与下巴的形状、肤色、发色和眼睛的颜色,一切都长得好好的,因为这些表征都来自一套不可更变的饮食系统,他遵循这套系统长大,因而以后会健康或生病,最终老去。无论悲伤或愉悦,他将永远拥有那些颜色,那种坐姿,那种模仿不来的动作连贯方式,让他成为他的那一切。这些差异是克服不了的,必须去喜爱。这份对自己的坚定和忠诚立即给人希望:他能坚持多久,我就支持多久。说服的艺术想必正系于这份投入,关注天性而不仅止于情绪。我支持他。很好。但我能拿这些做什么?不做他不想做的事,正好相反,该做他想做的事。不去破坏那份坚持,并解除其负担。意使天性保持自然,即是仁慈。邻人的优点,他拿来无用,要的是他自身的优点,依此类推,发色与皱纹皆是。他自身的优点好比手足一般像极了自身的缺点。在此我试图模仿无人可仿的 斯宾诺莎,容我这么说:比起一个身手敏捷的人,一匹矫健的马跟一匹精疲力尽的马较为相近;同样的,比起邻人的勇敢,一个人的勇气更接近其自身的恐惧。依此类推,一颗腐烂的苹果远比一颗漂亮的橘子更像一颗漂亮的苹果。一个吝啬的人丝毫不懂付出,这种说法从来不是定论,什么都还说不定。但这种付出的方式将更像守财,将出自同一种手法,而这与斤斤计较纯粹正直之心胸差距其实不大,同样的算法也会用来评估邻人。相反的,轻浮的小偷算他的钱跟算我的钱一样草率,他将偷到自己。然而草率这项恶习与某种慷慨大方相去不远,差别只在于他是施舍还是偷窃,因为手法都一样。 从莽撞到勇敢,残酷到坚定,到坚决,到不可动摇,我看不出这其中有多大的差距。顽固与忠诚,思虑缓慢与悟性机灵,诡辩与敏锐和聪巧之间亦如是。恶习只不过是未完成的品德。斯宾诺莎曾写道:每个人唯一且独特的品德基础来自努力保存自我。这则钢铁般的信条正是最好的工具,但它令人心生畏惧。人们会比较喜欢软性的说法,它则鼓励人去改变自己,去具备一种奇怪的特质,而那都是些白费力气的建议,人几乎在各方面都将维持自我本性。唯一可期待的改变是让他不对外在事物妥协,保持做自己。不过,同样的,解除了这些差异的束缚之后,所有人都得到最有利的结果。怎么说呢?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敢不敢摆脱束缚,如神父救赎冉阿让那样。 必须好好重读细腻的《悲惨世界》。首先,这是个不至可笑地误解雨果的好机会。不过,更好的是,其中包含了所有关于正直的观念,基于那股不可动摇的信念,让每一个人做他自己。这份强烈的爱宛如太阳之于人类,让他们开花结果;另一份爱则需要选择,朝喜欢的方向散发,有月亮的属性,如同月光。色彩的真实面貌并未被清晰照亮,更糟的是,甚至根本不成熟。因此当我们对自己的完美尚一无所知,会想去评论邻人的完美;并想许诺自由,但前提是要能善用自由。相反的,摆脱束缚的天性将形成范例,善加利用的方式亦将广为人知。正如《第九号交响曲》,在曲子完成前,人们对它毫无概念。 阿兰被誉为“现代的苏格拉底”,是影响了整个法国当代思潮的哲学家,他的随笔深入浅出,幽默中富含深意,问世数十年来不断再版,值得反复阅读。阿兰的《论教育》以哲学家视角切入常谈常新的教育话题,在技术浪潮席卷一切、焦虑笼罩的迷雾中触达教育本质,他的教育思想,如尊重儿童天性、反对过度干预、教育不等同于游戏等等,在当下依旧具有启发性。在他看来,教育的必要性就在于如何使人成为“人”,即成为一个能自由思考的主体,对自己和社会群体皆能负起责任的个体。值得一提的是,《论教育》不仅是一部剖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更是关于个体如何自我发展、完善人格以求实现人类社会进步的哲学启示录。阅读本书,不仅能收获关于儿童教育的启迪,更能以此为鉴,重新认识自我,汲取生而为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