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修复全书 17个对症下药的心灵处方

情绪修复全书
17个对症下药的心灵处方
作者: 著 者:[德]乌多·贝尔 加布里埃莱·弗里克-贝尔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38.40
折扣购买: 情绪修复全书 17个对症下药的心灵处方
ISBN: 9787505753464

作者简介

乌多·贝尔(Udo Baer) 德国心理学博士(医学方向)、大学教师、教育家、治疗师和咨询师。1987年与妻子共同创立“积极治疗法”(therapie kreativ),旨在通过除语言外的其他途径(如舞蹈、诗歌和音乐)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此外,他还是德国社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德国老年精神疾病研究中心主任、德国赛诺集团尊严治愈基金会主席以及柏林教育研究中心所有者。 加布里埃莱·弗里克-贝尔(Gabriele Frick-Baer) 德国心理学博士(教育方向)、教育家和心理治疗师。“积极治疗法”创始人之一。此外,还是德国赛诺集团尊严治愈基金会董事、德国积极治疗师协会名誉主席、莱茵-鲁尔老年人精神创伤援助项目成员。

内容简介

正文赏读 第10章 悲 伤 意义与情感格局 悲伤与失去的过程密切相关。尽管有些不舍,但我们还是会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在悲伤中放手。不论是必须失去我们所热爱的,还是必须放下让我们痛苦的东西,二者都蕴含着悲伤。但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我们不仅会获得——其他人/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能力、成熟、成功、健康、赞赏、爱、关心、生活乐趣……——我们也在失去。我们与幼儿园时的朋友断了联系,与同窗也不再来往,我们高高兴兴地告别一些老师,而告别其他老师时,心中萦绕着悲痛与忧伤,满是不舍。再后来,我们还会继续失去朋友,可能是死亡将我们分开,可能是天各一方让我们失去联系,或许仅仅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不仅会失去一些人,而且会失去技能、知识与能力。童年时的无忧无虑消失不见,也渐渐忘了要怎么吹长笛。那些我们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身体或精神能力被年龄与疾病消磨殆尽。有些人丧失了生活乐趣、信心,以及开怀大笑和尽情享受的能力,这种损失在其他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失去与告别可能慢慢降临,也可能突然到来。它们来时可能相当随意,若有若无,也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左右人们的生活。有些告别是人们渴望已久的,人们将它看作一种解脱(比如从一份讨厌的工作中解脱),而有些则可能动摇人生的根基。不同人对失去的性质或情况有不同的评价与感受,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失去,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挑战。 在失去的过程中,悲伤是最常有的情绪。此外,我们心中也有可能会涌起其他情绪:恐惧、解脱、喜悦,甚至会觉得重获自由了。这些情绪可能与悲伤同来,也可能胜过悲伤。 有些人可能是自愿放手的,也可能是被迫放手的,且悲伤随之而来,比如与身边的人天各一方或阴阳两隔、失业或搬迁。对一部分人来说,悲伤发生在失去前。他们注意到了内心的悲伤,但往往不明所以。当他们进一步探究其原因时,会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即将要放弃某些东西(或某个人)。比如说,在他们意识到之前,可能内心已经开始渐渐放开某位伙伴或某份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内心的放手走在实际行动之前。与因失去而产生的悲伤相比,这种悲伤更加难以捉摸,它常常隐藏在无聊、忧郁或其他情绪背后。 悲伤与失去紧密相关。失去是生活的一部分,悲伤是因失去而起的情绪,因此悲伤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认为,悲伤自有其意义在,它甚至是一种奇妙美好的情绪,能帮助我们熬过失去带来的痛苦,继续向前看,重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悲伤本身不是最大的痛苦,试图躲避悲伤或害怕悲伤永不停止才是最大的痛苦。当人们陷入悲伤时,他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人们悲伤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悲伤本身,而是独自忍受悲伤时的孤独。悲伤时的支持鼓励可以让痛苦有所缓解,正如同“每落下一滴泪,就会少一些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