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办法——孟威廉的中国回忆(1938—1966)

有办法——孟威廉的中国回忆(1938—1966)
作者: (德)文淑德|责编:韩瑞华|译者:吕澍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有办法——孟威廉的中国回忆(1938—1966)
ISBN: 9787108075581

作者简介

文淑德(Ulrike Unschuld)是德国药物学家兼汉学家。她在慕尼黑先攻读药学,后学习汉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文博士的研究领域是宋金元时期药典与西方药理学的对比,并专注于药物疗法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性。

内容简介

前言 1998年秋天,柏林,公交车停靠选帝侯大街站,我正下车,巧遇一个美国女友。她前些年在上海当外交官,我们是那时认识的。她急急忙忙问我想不想今晚参加一个“上海少年”聚会,是那些1930年代末跟着父母逃难到上海的人的聚谈。 那天晚上我认识了孟威廉(Wilhelm Mann)——个子瘦小,脸上布满皱纹,眼睛却闪闪发亮。他微微低着头,弯着腰在仔细聆听,说话口音软软的,显然是曼海姆口音。孟威廉是这些“上海少年”里最老的那代人里仅存的在世者。 我们开始了交谈,很投缘。此后的一年里我定期拜访孟威廉,他向我口述了他的回忆,我录了音。本书引文部分就是录音的内容。到2012年9月底他过世前,我们还不时见面或打电话。他把从中国写给家人的信件复印给了我。 20世纪里欧洲大陆接连两次遭受的苦难之巨大,史无前例,难以尽说。纳粹,以种族和政治原因杀害了几百万人。 但是,我们记忆里不可描述的痛苦,不仅仅是生命的灭绝,还有无数人被驱逐,往往抛下财产,与亲人生离死别。驱逐并不是随着“二战”才开始,或者是“二战”的后果。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驱逐就已经开始,并出于政治意图故意让部分人民生存艰难。流亡就是20世纪的驱逐罪行带来的后果之一。 走上流亡之路,对大多数人来说,尽管死里逃生了,但被迫移民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比沉重的压力。即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在这种不得不向命运低头的环境中,抑或在流亡中,实现了人生计划和理想,不仅身体活着,精神也活着。人们可能首先想到那几个及时逃脱纳粹魔爪到了美国的例子,他们在美国作为科学家、艺术家或商人取得了成功。孟威廉也是这些德国流亡者中的一例,与许多其他来自欧洲中部的被纳粹迫害的人一起,朝着相反的方向逃往中国,生存了下来。但是,他却不满足于在异国他乡虚度光阴。孟威廉从中国回来时,带来了很多东西:他在中国完成了大学化学学业;他爱中国,这个给予他避难所的国家,这种爱贯穿了他的后半生。 孟威廉在1938年离开德国,离开了家人和朋友,中断了学业,远离了家乡。他做了这个决定,迈出了痛苦的一步,因为《纽伦堡种族法》的实行开始了对犹太人的屠杀,这让他无法生存。 孟威廉的家族已经在曼海姆定居好几代了。他父亲作为精神病科医生,开有诊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为德国而战。这个家庭是受人尊敬的,属于曼海姆的上层阶级。他们是犹太人,母亲的祖先中有好多个犹太教拉比。对孟威廉的父母来说,犹太教在生活中其实已经失去了意义。父亲献身于自然科学,特别喜欢物理。他竭尽其力教育孩子们,让其喜欢科学。 得益于海德堡大学教授们的自由思想和行为,孟威廉在1936年冬季开始了大学学业。但学业结束于1938年11月12日,这一天校长禁止他再跨入学校校园。孟威廉觉得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下去,就只有移民了。 试过爱尔兰和美国的移民申请,都没有成功,他听说了去上海的机会。他因此找到了今后生活之地,但是还有问题,即如何才能立足。一张关系网给予了他帮助。曼海姆的一个邻居认识美国的某个人,而那个人认识某个在中国的人,在孟威廉到了上海以后,此人为中国红十字会物色工作人员,去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工作。孟威廉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 在贵州的经历、中国的政治环境以及在那里结识的人,还有他完成的工作,这一切都促使他在战争结束后决定暂时不回德国。1940年代末,两万个在上海的犹太难民几乎都离开了,有的去了南美洲,有的去了巴勒斯坦,只有孟威廉留在了中国。他在上海继续学业,又作为化学家在中科院做研究工作,结交朋友,并与中国人结了婚。 回德国之路,因为有从前在中国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帮忙而较为顺畅,他们早就回到德国,是在民主德国。 孟威廉回忆了这些事件、地点和人。他说作为医生的儿子,他也想当医生,但是纳粹的种族法不允许他学医,只好转而学习化学。他的生活轨迹从曼海姆到上海和贵阳,再到东柏林,画了一个大圈。 在德国和中国,孟威廉的生活先后受到纳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太平洋战争在他身上打下了烙印,中国内战和共产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样影响了他。 在这样的外部条件下,孟威廉却追求着自己的爱好,成了科学家。在上海的流亡,对很多脱离了欧洲土壤的人来说,是无尽无望地对生活好转的等待,而孟威廉却抓住了挑战的机遇。他融入了全球科学家集体,开始几年是在中国内地,战后是在上海。他获得机会参与科学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可。在柏林洪堡大学,他把在中国获得的知识运用到了工作中,他认为是他个人的好运。 在中国,孟威廉得知自己出生的那年是龙年,按照中国人的观念那是幸运之年。“我一直有目标,”孟威廉回忆说,“就算没有直接的路径,总能找到一条路通往我的方向。”这条非直接的路就让他经过中国。他在那里得知了一句中国格言,让他在最困难的处境里也不绝望:“有办法。” 文淑德 柏林,2014年2月 孟威廉,标准的中国姓,典型的德国名。他于1939年逃到了上海,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之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在中国生活了近28年。品读他的人生经历,亦在了解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