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空间的启蒙--建筑空间设计方法

情感与空间的启蒙--建筑空间设计方法
作者: 付胜刚//吴超//徐玉倩//高雅//崔小平|责编:刘一琳//王华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98.80
折扣价: 67.20
折扣购买: 情感与空间的启蒙--建筑空间设计方法
ISBN: 978730258341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I- 前言——有理·有情·有境的“情感与空间的启蒙” 空间问题是人居环境设计相关专业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也 是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基本点。 空间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它应该如何进行,如何被教授,它的 关键点和认知框架是什么,如何让处于启蒙阶段的初学者进入 空间设计的语境并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这些问题是本书阐述 的重点。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坚固、 实用、美观”(solid, practical and beautiful)作为空间的原 则和设计的目标,即便在动物世界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鸟巢 坚固的构造、蚁穴复杂的功能、求偶的园丁鸟对鸟巢的装饰, 都表现着“坚固、实用、美观”的原则。那么,我们不禁提 问:身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其目的与动物筑巢 (穴)究竟有无区别? 事实上,人类在进行空间设计时,会主动进行一种超越“坚 固、实用、美观”的目的和意义,即对于“情感”价值的追求。 不论是传统社会对于自然、宗教、祖先崇拜的呈现,以及对于 权力、阶级、身份划分的回应,还是当代语境下对于历史、文化、 艺术的阐释,以及对于生活、记忆、情感的抒发;不论是面对 自然时对于生态环境的尊重,还是面对人类社会时对于城乡问 题的回应;不论是对于宏大叙事的讲述,还是对于微观个体的 关爱,人类会建立空间和某种情感的联系,完成设计更广泛的 追求。我们认为,在“坚固、实用、美观”之外,加入情感的 回应,是空间设计的完整目的。 因此,在面对空间设计的初学者时,教师应当进行的工作 是空间与情感两个维度的启蒙。其能力体系架构分为: (1)“有理”——面对复杂城市问题、行为需求的分析与 研究能力。能够掌握自上而下的城市研究方法与自下而上的行 为分析方法,最终将研究结论转化为适当的空间功能构成,从 空间被使用的视角对城市问题和行为需求进行回应,并能提出 观念设计——其一,设计概念:针对城市问题、行为需求描绘 空间未来愿景与侧写;其二,空间概念:针对城市环境、城市空 间肌理、城市空间尺度、城市特色、城市文化提取空间设计的 语言和推演逻辑。 (2)“有情”——空间特色与空间情绪的塑造能力。能够 在完成空间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落实观念设计对于特定空间品 质的要求,具有空间修辞的基本能力,能够将设计概念中描绘 未来空间场景的空间愿景与空间侧写的抽象的语言、画面进行 实体空间化,拥有将情感向空间进行转译的能力。 (3)“有境”——空间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理解 -II- 空间设计的空间语言、空间布局、空间结构等概念,并掌握空 间设计推演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理解空间品质的塑造方法, 具备空间设计的能力。 我们可以将“情感与空间的启蒙”中“有理—有情—有境” 能力构架理解为:“城市研究与观念设计能力—情绪塑造与情感 转译能力—空间设计与建筑表达能力”的基本过程。 在真实的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工作程序应该首先是“有 理——城市研究与观念设计”,其次是“有情——情绪塑造与情 感转译”,最终是“有境——空间设计与建筑表达”。 然而,针对启蒙阶段的空间设计初学者来说,空间设计的 方法是最为单纯的问题,核心与边界较为明确。 空间的情绪塑造与观念设计,则涉及生活、想象、情感等 问题,也涉及将抽象的情感向具象的空间进行转译的方法,较 为抽象和复杂。 而城市研究与行为分析,更是涉及城乡规划、社会学、环 境心理学、空间行为学的内容,在方法上,也涉及城市分析、 文献调查、社会调研、地图术(mapping)、人类学调查等, 难度最高,也最为综合。 所以,最终,根据“情感与空间的启蒙”所设计的教学课 题,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单纯到复杂、从具象到抽象、从 建筑到城市分为三个部分: (1)有境——空间设计训练; (2)有情——空间情绪塑造练习; (3)有理——城市空间设计教学。 这三个部分分别对应:空间设计与建筑表达能力、情绪塑 造与情感转译能力、城市研究与观念设计能力。 这也是本书所描述的三个章节。 有必要说明的是,“有境——空间设计训练”“有情——空 间情绪塑造练习”是设计训练环节,是针对空间设计的基本方 法、情感与空间的转译方法、空间情绪与特色的塑造方法的教 学,为了能够更加聚焦教学问题,对建筑设计的条件进行了适 当的限定、忽略和抽象。而“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