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
刘谦功,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学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硕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博士。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专门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多次出国长期任教或短期讲学,研究领域主要为汉语国际教育、艺术学、中国语言文学,成果有专著、论文、教材等多种。
内容简介
丝竹管弦知多少 在汉语中,丝竹管弦泛指乐器。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源远流长,类型复杂繁多,主要可分为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 打击乐器一般最早出现,因为就音乐两大要素——节奏与旋律而言,前者的出现与成熟往往先于后者。春秋战国时期,打击乐器制造已经十分发达,以青铜乐器钟与最为重要,其中曾侯乙编钟代表了这类乐器的最高制造水平。编钟是将乐钟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进行演奏。它的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很强。曾侯乙编钟共有65 件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 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3 层钟架上,总重量达2500 多公斤,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且音域很宽,比现代的钢琴只差一个八度。每个钟体上均有关于乐律的篆书铭文,共2800 余字。对这些铭文的研究表明,中国早在公元前5 世纪,就已经使用十二平均律了,这比欧洲要早1800 年。此外,曾侯乙编钟大型钟架的设计也十分完美,既考虑到结构的物理性能,又兼顾了观瞻的审美需要,与编钟配合传递出恢弘博大的气派。 吹管乐器的历史也很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制的埙。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公元前11 世纪—前6 世纪的诗歌,其中便有关于吹管乐器埙、钥、箫、管、笙等的记载。后来兴起的军乐,又称横吹、骑吹等,以排箫、笳、角、笛等为主要乐器,常在军队行进时吹奏,也用于仪仗队和宴会等娱乐活动。现在常用的吹管乐器有笛、箫、笙等。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大部分是竹制的,偶见石笛和玉笛。笛子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曲笛管身较长较粗,音色圆润悠扬,风格典雅清丽;梆笛的管身较短较细,音色高亢明亮,风格刚劲粗犷。现在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乃至交响乐、流行音乐中使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箫也是竹子制的,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吹孔在上端,即俗话说的“横吹笛子竖吹箫”。箫的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既适合独奏也适合重奏。吹箫时需要保持平和的心境,因为箫是一种来自于大自然的乐器,其声音有一种如在深山、如入幽谷的意境,只有平和的心境,才能真正地演绎这种美妙的声音。 1978 年,中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 多年前的匏笙,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笙的音色十分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饱满,低音低沉浑厚,是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唯一能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和其他乐器合奏时,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笙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8 世纪又有法国传教士将其带入欧洲。1780 年,侨居俄国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仿照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管风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风琴才开始使用音色柔和悦耳的自由簧。在此基础上,1810 年,法国人制成了风琴;1821 年,德国人发明了口琴;次年又发明了手风琴。由此可见,笙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中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弹拨乐器中最古老的是古琴,它有3000 多年的历史。在《诗经》里,经常会见到对它的讴歌。演奏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修养之一,在他们的书房里,桌上通常都会横卧一具古琴。古琴造型优美,东汉蔡邕曾作《琴操》曰:“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宫也,象五行也。”古琴音色圆润清脆,音响细腻,丰富多变,演奏起来有无穷的魅力。古人演奏古琴非常讲究,特别注重场地、时间、着装的选择,且演奏前一定要沐浴、焚香。明代琴家杨表正(1520—1590)《弹琴杂说》曰:“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与神合,灵与道合。”古琴的演奏姿势也很讲究,胸要挺,肩要平,背要直,两膝分开,足跟相向,目光要在右手的弹弦与左手的按弦间随机游移。这些讲究不全是为了音乐的效果,还包含对演奏者更高的要求,演奏者应随音乐展示优美的形体,进而展示出意态的从容和风度的洒脱。 拉弦乐器常用作伴奏乐器,种类繁多,包括二胡、京胡、板胡等。拉弦乐器以各种不同的弓法、指法等技巧塑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形象,具有丰富、细腻的表现力,音色比较柔和,擅长演奏歌唱性的旋律。 二胡在中国各地普遍流行,由竹制或木制的琴筒、硬木琴杆和琴轸组成。琴筒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多种,一端蒙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琴杆的上端是一个弯形的琴头,琴头下面装有两个菊花形硬木琴轸,分别张里弦和外弦,竹弓的弓毛夹在两根琴弦之间。琴弦过去多用蚕丝制成,现在已改用金属。二胡音色柔美,表现力丰富,是民族乐中重要的乐器,长于演奏细腻的抒情曲调,有人声之美。 京胡是18 世纪末随着京剧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主要用于京剧伴奏。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种规格,后来经过制琴师与演奏者长期的实践,京胡发展为各种规格,以适应京剧音乐发展的需要。如今,作曲家们还为京胡创作了很多独奏曲和协奏曲,使其从为京剧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台中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是一个拥有56 个民族的大家庭,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如藏族的扎木聂、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冬不拉等等。 本书简要介绍了中国艺术中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六大门类的发展历程,以艺术品、艺术家、艺术事件为中心,带领读者朋友们走进中国艺术,从中领略生活的乐趣,感受创造的力量,体悟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