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唐(长恨歌上下)
作者简介
蒙曼,河北平泉人,1975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为隋唐政治、军事史与中国古代妇女史。已发表《开天政局中的唐元功臣集团》、《唐玄宗朝北衙禁军准内廷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骁果、给使营与唐代的北衙禁军一兼论北衙禁军形成的制度渊源》、《唐代长安的公主宅第》、《唐代长安史地丛考》(合撰)等多篇论文,出版《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合著)。
内容简介
唐玄宗前后当了44年皇帝,此后又当了6年太上皇,当时号称50年 太平天子,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治理之下, 当时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臻于极盛。 先看政治领域,有几个标志性的成就引人瞩目。首先就是君明臣贤 的政治空气。怎样才叫君明臣贤呢?唐代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里记 载了这样一则佳话: 开元初年,唐玄宗刚刚任命姚崇当宰相。有一天,姚崇拿着一批郎 官的名单来找唐玄宗,意思是问问皇帝任用这批人合适不合适。结果, 他把名单念了一遍,玄宗只是看着房梁,不说话。姚崇不明就里,又问 了一遍。玄宗还是看着房梁不说话。这样一来,姚崇真是丈二和尚摸不 着头脑,非常惶恐地退出去了。他一走,玄宗身边的大宦官高力士就劝 谏唐玄宗了。他说:您刚当皇帝没多久,宰相奏事,您应该当面回答人 家行还是不行,怎么能够不理人家呢?唐玄宗回答:我让姚崇当宰相, 他有大事自然要和我商量,小事自己决定就可以了,任命五品郎官这样 的小事,我有什么必要一定去插手呢!高力士听皇帝这么一说,明白了, 赶紧跑到姚崇那里,告诉他,皇帝不是轻视你,那是信任你。那么,姚 崇听了之后是什么心情呢?根据记载,他是“且解且喜”,理解了皇帝的 心思,也很高兴,从此办事就更有主心骨了。 这件事能反映什么问题呢?就是君明臣贤。唐玄宗虽然年轻,刚刚 30岁,但是识大体,知道自己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能够信任宰相, 是个明君。而宰相姚崇虽然久负盛名,年纪也60多岁了,但是知道尊重 皇帝,不敢专权。还有,我们看中国历史,常常觉得宦官都不是好东西, 总在皇帝和大臣之间挑拨离间、招惹是非。但是高力士非但不挑事,反 而主动沟通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想法和感情,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所 以,和姚崇一样,也是贤臣。有了这样的明君贤臣,朝廷、内官还有皇 帝这三种自古以来就难于摆平的势力不就和谐了吗?这则小故事之所以 千古流传,就因为它反映了玄宗时代这么一个让人缅怀的政治特色。正 因为有这样的政治空气,所以当时不仅有一代英主唐玄宗,还有千古流 芳的贤相姚崇、宋景,甚至还有号称千秋忠义的宦官高力士,整个政坛 可谓群星闪耀。这是第一个标志性成就。 第二个标志性成就是彪炳史册的典章制度。我们现在既讲究以德治 国,也讲究依法办事。因为如果把社会进步仅仅寄托在几个明君贤相身 上,就很有可能人在政在,人亡政息。只有把彰显着人类智慧的政令制度 化,才能保证它长期稳定地惠及人民。唐玄宗时代文治昌明,同时也进行 了大规模的典章制度建设,像中国最古老的行政法典《唐六典》、最 完备的礼仪规章《大唐开元礼》都是在玄宗时代修成,这就保证了 社会长期、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 第三个标志性成就是崇高的国际地位。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 平,不仅应该从纵向的角度跟历史比,更应该从横向的角度跟周边 国家比。当时的唐朝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首 都长安也因此成为全世界的心脏。大量的商人、使者、留学生、学 问僧经由陆路和海路汇集到唐朝,云集于长安、洛阳等大城市。 大家都知道李白有一首诗叫做《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 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个 牵动李白情思的晁衡就是日本留学生,原名阿倍仲麻吕。开元五年 (717),19岁的阿倍仲麻吕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后来考中进 士,赐名晁衡,在唐朝做官,一直当到了从三品的秘书监兼卫尉卿, 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晁衡前前后后在中国生活了54年,经历了 整个开元天宝盛世,直到73岁时在长安去世。晁衡素负诗名,和当时的 大诗人李白、王维等都有诗文唱和。其中,晁衡《衔命使本国》诗云: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驻 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近,若木故园邻。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 一宝剑,留赠结交人。”这首诗家喻户晓,是对王维的回赠。 当时长安城里像晁衡这样的国际友人太多了,号称“九天阊阖开宫 阙,万国衣冠拜冕旒”。“万国衣冠”固然是诗人夸张的写法,那么,实 际上到底有多少国呢?根据《唐六典》的统计,开元年问,与中国有朝 贡关系的国家有70多个。 有这么多的国家和唐朝有朝贡关系,那么,长安的外来人口有多少 呢?根据现在学者的估算,当时长安城的外国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百分 之二,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家都知道唐僧西天 取经的故事,其实,当时有更多的人是到东方的中国来取经,中国的制 度,不仅仅影响到同处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甚至远在西亚的伊斯兰 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也说:“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可见中国 国际地位的崇高。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