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
作者简介
肖学周,文学博士。现任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著有《朱光潜诗歌美学引论》《为新诗赋形》等;编著《外国精美诗歌读本》;译著《白鹭》。《北大十四行》获北京大学第一届“我们”文学奖,《中国人的身体观念》获第八届丁玲文学奖。
内容简介
谈到陶渊明的情感生活,朱光潜认为诗人的思想 “未必是有方法系统的逻辑的推理,而是从生活中领 悟出来,与感情打成一片,蕴藏在他的心灵的深处, 到时机到来,忽然进发,如灵光一现,所以诗人的思 想不能离开他的情感生活去研究”。尽管陶渊明富于 智慧,但朱光潜认为“诗主要地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 表现。因此,研究一个诗人的感情生活远比分析他的 思想还更重要”。在朱光潜看来,陶渊明“和我们一 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的诗人一 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①。和阮籍、李白等人一 样,陶渊明饮酒成癖,朱光潜认为陶渊明从冲突达到 调和并非由于饮酒,而是由于“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 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我们一般人的通 病是囿在一个极狭小的世界里活着,狭小到时间上只 有现在,在空间上只有切身利益相关系的人与物。” 而“渊明象一切其他大诗人一样,有任何力量不能剥 夺的自由”。不难看出,这里的“自由”正是朱光潜 与陶渊明的契合点,尽管朱光潜未以选择归隐的方式 成全自由,但他们都“有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 精神。在朱光潜看来,陶渊明正是凭借自由打破了现 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了许多可“尚友”的古 人:一种是固守穷节的隐士,一种是亡国大夫积极或 消极地抵抗新朝、替故主复仇的忠臣侠士。朱光潜认 为陶渊明属于后者,他有侠气,但未必存心为晋报仇 ,因为“他不是一个行动家”。至于他终身不仕,“ 一半固由于不肯降志辱身,一半也由于他惯尝了‘樊 笼’的滋味,要‘返自然’,庶几落得一个清闲”② 。可以说,这是两颗心的遥相呼应,朱光潜对陶渊明 的同情与理解自然也显示了他自己的心迹。在这里, 对陶渊明的还原与重构几近叠合。 关于陶渊明的诗歌,朱光潜认为:“渊明打破了 现在的界限,也打破了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 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以及人与我的分别都已化除,只是 一团和气,普运周流,人我物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 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的‘鱼相与忘于江湖’。他把 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 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 己的胸襟气韵。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佛家所说 的‘千灯相照’,互映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鸟, 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 触目成趣。渊明人品的高妙就在有这样深广的同情; 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放诞者,也正以此。……自 然景物在渊明诗中向来不是一种点缀或陪衬,而是在 情趣的戏剧中扮演极生动的角色,稍露面目,便见出 作者的整个的人格。”①这段论述是朱光潜用他的“ 境界”说对陶诗进行的精彩分析,它揭示了陶诗与陶 渊明的密切关系,从而表明陶诗的高超技艺源于其深 厚的人格涵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有人看出他隐逸的一 面,有人看出他忠贞的一面。朱光潜认为:“在隐与 侠以外,渊明还有极平常的一方面……渊明的特色是 在处处都最近人情,胸襟尽管高超而却不唱高调。” 接着从他对人的热情,尤其是对子女的慈爱方面进行 了分析,认为“渊明的伟大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 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然后引陶诗《时运》 序中的“欣慨交心”四字做了如下总结:“他有感慨 ,也有欣喜;惟其有感慨,那种欣喜是由冲突调和而 彻悟人生世相的欣喜,不只是浅薄的嬉笑;惟其有欣 喜。那种感慨有适当的调剂,不只是奋激佯狂,或是 神经质的感伤。”可以说,“欣慨交心”这四个字道 出了朱光潜与陶渊明共同的人生经验,在此他们完全 叠合。 诗如其人。朱光潜总结陶诗的风格是“平、淡、 枯、质,又在奇、美、腴、绮”。他认为把这两组恰 恰相反的性质调和在一起是陶诗的奇迹:“陶诗的特 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 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 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 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最后他对陶渊明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做了如下概括:“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 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 只有杜甫。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 ,但是都没有他那么醇,那么炼。屈原低徊往复,想 安顿而终没有得到安顿,他的情绪、想象与风格都带 着浪漫艺术的崎岖突兀的气象;渊明则如秋潭月影, 澈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杜甫还不免有 意雕绘声色,锻炼字句,时有斧凿痕迹,甚至有笨拙 到不很妥帖的句子;渊明则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 ,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这不仅是朱光潜 对陶渊明的高度推崇,也显示了他对陶渊明的偏爱, 可以说这是他对另一个“我”无保留的认可与赞颂。 P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