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翼](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909/02/20230909021509432.jpg)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00
折扣购买: 中国之翼
ISBN: 9787532188055
詹东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作家,编辑。先后撰写出版科普文集《飞遍天下》《享受飞行》,长篇纪实文学《万里云天》《中国之翼》,长篇小说《钱江潮》《马上起飞》等。公开发表各类作品300余万字。 作者自述: 我从专业的视角写专业的人和事,力争写出“专业”的作品,挖掘人性的闪光点。我偏爱写实风格作品,是率真的写实主义者。因为在航空业,现实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比虚构更精彩,更令人振奋人心。 ——詹东新
第01章:航空之父 冯如已在星云中隐遁,也看不见当下满天的喷气机,但这不影响他作为中国航空奠基人的崇高辈分。 大众习惯记住第一,哪怕第二、第三足够强大,仍然撼动不了前者的地位。我曾经以“开天辟地”评价莱特兄弟在人类动力飞行方面的先举。辟地也许不符,开天却是必定的,没有莱特兄弟的青?一飞,也许人类在航空领域还要晚熟多年。飞行使遥远的天涯不再遥远,歌与诗亦能飘扬在他乡。由此,莱特兄弟这个“第一”当之无愧;由此,冯如作为中国航空之父也是确定的。现如今,广东恩平因冯如而名声大振,有冯如故居、冯如广场、冯如机场,冯如俨然成了恩平的名片、旅游者到访的原因—门前多些红男绿女原也不是冯如的初衷,因为他的心灵只在航空。 历史不便虚构,冯如便是中国航空业的那位揭幕人。 再忆往事 莱特兄弟的成就在于他们成功了,因为在人类飞行史上,尝试者不胜枚举,却都不曾成功。 嫦娥奔月,列子御风,人类一直渴求凌空俯瞰大地。我国甘肃敦煌石窟的隋朝壁画里,就有羽毛人的画像,畅想着人能像鸟儿一样长出翅膀。希腊神话中有建筑师代达罗斯用羽毛做成翅膀,绑在身上和儿子一起飞翔的传说,飞翔中代达罗斯不停提醒儿子离海面越高越好,防止羽毛被打湿。《墨子?鲁问篇》载道:“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说的是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飞上天空,三天不落地。《汉书》中记述,有人应王莽征战匈奴的招募,在长安举行飞行表演,此人用大鸟的翅膀绑缚在胳膊上,并且将全身粘上羽毛,希图能像鸟一样御风而起,可惜“飞”了几步,就从楼上一头栽至地面,血溅当场。 东晋学者葛洪在研究了世人的诸多失败案例后,从老鹰平展翅膀滑翔升空的现象得到启发,提出制造“飞车”的想法,他的原理是通过风使人飞起来。不难想象,在当时的科技水准下,这样的想法只能是想法而已。然而,葛洪创新的飞行模式—固定两翼,而不是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真正让人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西方的莱特兄弟是否参照了葛洪的理论无从考证,而时至今日,飞机的两翼始终固定而非上下振动,或许正来源于此。 挟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超级红利的欧洲,当然希冀在载人飞行上赶立潮头。一七九九年,年仅二十六岁的英国人乔治?凯利通过研究风筝,以及中国传去的“竹蜻蜓”原理,发明了滑翔机,由此设计出了极具现代飞机形态的飞行器,并将图案刻在一个银盘上。但他花费了几十年时间,至七十五岁进坟墓前还没找到合适的发动机—原本寄予厚望的蒸汽发动机实在太过笨重,无法安置在飞机上。 此后,英、法、德、意的许多科学家和飞行爱好者,纷纷为了人类能升上天空而呕心沥血。一八〇〇年,英国科学家凯利系统研究会飞的动物形态,寻找最具流线型的机翼结构,终于设计出了一款与现代机翼十分相似的机翼。俄国人儒科夫斯基在研究鸟类飞行的基础上,提出了航空动力学理论。整个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许多科学界人士执着地研究飞行,自己制作飞行器,自己试飞(因为没人愿意充当炮灰似的有去无回的试验者),直至摔死地上。 一九〇三年十二月十七日,站在他人肩膀上的莱特兄弟成功起飞。他们制作的“飞行者一号”在滑行了一段路程后,翅膀一晃,脱离地面,呼呼飞上了天空。尽管只飞了三十多米便迫不及待地回归地面,却开启了动力飞行的先河。当天,除了几名应邀观摩的被吉蒂霍克海峡的冷风冻得瑟瑟发抖的当地农民,没人相信这场飞行是真的。就在莱特兄弟驾驶那架四缸十二马力发动机的飞机首飞的当年年初,美国声名鹊起的科学家西蒙?纽康说:“靠机器的动力飞行,那是痴人说的白日梦。”而在七年前,德国著名航空前辈奥托?李林塔尔驾驶自制的装有动力的飞行器试飞时机坠人亡。 时过五年,美国政府如梦初醒,相信顶尖科学家做不到的事,没上过大学的两位飞行爱好者做到了,并让他们当众再做一次表演。这时,莱特兄弟的飞机已从“飞行者一号”改进至“飞行者二号”。一九〇八年九月十日的飞行表演成功空前,盛况空前,席卷世界的航空热潮由此催生。 冯如紧跟莱特兄弟步伐,也是在美利坚这片被人称为“黄金天堂”的大地上制成了首架飞机,成功上演蓝天秀。历史惊人地巧合,一九〇八年,美国政府首肯莱特兄弟正式公开飞行表演那年,冯如已经造出了第一架飞机,并于一年后的一九〇九年九月开始试验性飞行,其后几度改进,终在奥克兰市进行了飞行表演。与莱特兄弟不同的是,他的现场观摩嘉宾不是几个好心的农民,而是包含了重量级人物。一九一一年一月,冯如驾驶一架双翼飞机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市公开表演。听说是中国人的飞机,旅居美国的孙中山先生亲往现场,当场握住从飞机上走下来的同乡冯如的手,赞道:“很好。上帝偏袒美国太多,也一定会佑我中华。”又摇了摇他的手说:“吾国大有人矣。”孙中山尤其突出了“吾国”二字。 ? 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描绘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中国航空的沧桑巨变,深入解读中国航空工业的运行、发展、创新、突破,呈现中国航空工业的红色精神与信仰。 ? 作品承续站位高远的国家叙事,兼具“大”气象与“小”细节。作家实地采访、真情记录,访谈了上百位亲历者、参与者,为作品提供了翔实、鲜活的养分,全景还原中国航空工业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百年伟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