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舞蹈:美国大萧条文化史 守望者 文化&历史
作者简介
莫里斯·迪克斯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耶鲁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和研究生院英语教授。著作还有《双重间谍:批评家与社会》《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等。
内容简介
我写完这本书时,美国正在经历自1929年至1941年的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电视广播、报纸、博客,以及政治家的新闻发布会、联邦监管机构的证言,还有经济学家神谕般的声明都不断提到1930年代。由于当时颁布的结构性改革,以及随后几届政府的执行巩固,萧条根本不应该再出现了。然而即使这次经济危机没发生,大萧条的艰苦岁月的阴影也一直折磨着我们:它是渐成神话的遥远回忆,严厉警告我们困难的时刻可能还会再来,而且,对于认为美国是一块充满无限可能的土地这种意识是一大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每一次经济衰退、每一场经济危机,都不可避免地触发人们重历1930年代的恐惧。 令人惊叹的是,大萧条同时又是一个在无望的经济苦难背景下文化极度繁荣的时代。这场危机激发了美国的社会想象,促使人们对普通人如何生活、受苦、相助相依,又如何忍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许凭借艺术表现来看待那悲惨岁月有些奇怪,但是曾帮助人们度过艰难时世的艺术作品和新闻报道仍在触动今天的我们:记录人类苦难之痛的美得怪异的照片;偶尔直接、通常隐晦地回应社会危机的小说;机智生动,堪称绝伦的浪漫喜剧电影;典雅至极、有着无穷魅力的歌舞片;以及挪用爵士元素、可能是美国史上之最的流行音乐。这些作品集合了艺术的真实性与娱乐的即时效果,使我们得以近距离窥视大萧条的内在历史,其中有对事情会变好、对那黄砖大道《绿野仙踪》中多萝西走的一条路,尽头是出口。《绿野仙踪》,又译《奥兹国历险记》,是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写的一系列童话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等,最为著名的是1939年的电影版。(如无特别说明,本书脚注均为译者注。)尽头充满哀伤的向往。它们为我们理解大萧条时期的道德与情感生活、理想的生活,以及对世界没有防备的态度开启了大门。 1. 本书曾获得《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2009年度好书,一经出版就备受关注,获得《出版人周刊》《书签杂志》《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推荐。 2. 本书是一本例证翔实、考察范围广泛的文化史研究著作,对美国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文化做了一次系统性的回顾,并就那个时代的作品的特点、作品对时代的影响、人们为何喜爱某些作品做出了分析。 3. 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心灵之旅。它提醒我们,个人命运与时代走向紧密相连。透过大萧条时期的历史镜鉴,我们或许能找到应对当下挑战的灵感。艺术和人文精神的力量,将帮助我们度过艰难时刻,重拾信心和勇气,在变革的浪潮中,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在黑暗中继续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