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潜能

超级潜能
作者: (美)亚当·皮奥里|译者:姜奕晖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9.50
折扣购买: 超级潜能
ISBN: 9787521702064

作者简介

亚当·皮奥里(Adam Piore) 一位优秀的、获奖无数的新闻记者,曾任《新闻周刊》(Newsweek)记者和编辑,曾在《悦游》(Condé Nast Traveler)《GQ》《发现》(Discover)《花花公子》《科学美国人》及《商业周刊》等杂志媒体发表文章。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制造仿生人的仿生人 1982年 1月,一个天寒欲雪的清晨,休·赫尔和杰夫·巴策尔(Jeff Batzer)沿着新罕布什尔州华盛顿山底附近的一条林间小径出发了。 这趟行程他们已经计划了好几个月,一整晚都在从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赶往这里的路上。17岁的赫尔长着一副娃娃脸,顶着一头浓密的棕发,他知道巴策尔就盼着爬到山巅。但随着两位登山客逐步向上攀爬,他们仍不能肯定当天能否顺利登顶。他们出发的那天早上,山顶被一团不祥的云遮住了。沿着狭窄深谷徒步 25分钟后,山顶又被挡在了视野之外。 这对搭档在距离奥德尔山谷(Odell’s Gully)脚下 3/ 4英里 a处停了下来。奥德尔山谷是一处远近闻名的冰原,几个月前有个年轻的登山者在这里坠亡。赫尔和巴策尔瞠目而立,望见高处有 一片宽阔平原,一条长长的蓝色冰渠沿着峭壁蜿蜒而下,一路能见度极好,寒风凛冽。他们解下肩上的背包,把搭临时帐篷的装备丢弃在小道旁,以便接下来能减少些负担,快速轻松地攀登。 攀爬陡峭冰墙时,赫尔在前边领路。17岁的他比巴策尔还小3岁,但在这件事上从来没有疑问。赫尔自 7岁起跟着哥哥们学习攀岩,等到 10多岁时已经是全美公认的攀岩爱好者,人称攀岩“神童”,被认为名列全美前 10位,恐怕在东海岸攀岩者中首屈一指。 事实上,赫尔在几个月前就出色完成了一项攀岩挑战,其风险之大,技术难度之高,让攀岩界许多人乍听见这则消息时很难相信。赫尔把目标瞄准了“超级裂缝”(Super Crack),这大概是 整个东北部地区难度系数最高的攀岩路线。攀登过程包括一处有角度的尖峰,自底到顶被一条半英寸 a宽的狭缝分开,越往上爬,角度越斜。爬到半程以上,有一处让人望而生畏的突起,18英 寸,完全挡住了去路,登山者必须单手悬挂,再通过某种反重力的神力到达突起处附近,然后隔空抓住其上方。1972年成功登顶的第一位登山者在成功之前下降了 32次。就在赫尔试登山的前 一年,世界顶级攀岩者之一金·卡里根(Kim Carrigan)在墙面上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征服了它。尽管如此,这个消息还是让攀岩界大感振奋—卡里根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在如此的短时间内完成此壮举的攀岩者。大多数登山者要花好几天才能“攻克”。 赫尔为了攀岩,仔细研究了墙面的轮廓、模糊的山脊和稀疏的抓点。然后,他用水泥块、木头和砂浆在谷仓里造了一堵完全一样的岩面,他整个冬天都在训练,每天都要在模拟墙上试上几把。冬去春来,赫尔终于朝着真正的“超级裂缝”出击了,由于熟悉路线,加之准备充分,他在第一次试爬掉落之前几乎就要完成了。然后,他从底部再次出发,不到 20分钟就完成了攀岩。人们把赫尔称作“神奇小子”可说是名副其实。 几个月后,1982年 1月的一个严寒早晨,赫尔的冰镐和冰爪凿进了华盛顿山的冰面。他把自己系在冰螺钉的位置,拖着绳索,开始牵拉着位于他下方的巴策尔。赫尔一边在陡峭的冰面上攀爬,一边小心翼翼注视着头顶上被积雪覆盖的巨大墙壁,当他意识到极有可能发生雪崩,便紧贴在冰渠边缘的一侧。 约上午 10点左右,两位登山者抵达冰渠顶端,正当此时,天气剧变。寒风在他们四周怒吼猛啸,风声大作,他们不得不躲到一块大圆石后,才能听清彼此的对话。二人距离山巅仅有 1 100英尺a,徒步一英里便能到达,比他们刚刚征服的地形要容易得多。 “你想去试试顶点吗?”赫尔问。 “觉得我们能做到?” 他们从巨石后面走出来,一头扎进呼呼咆哮的寒风,他们又一次启程,希望能熬过暴风雪。他们蜷缩在风中,缓缓向前挪动。气温已接近零度,风速很快达到每小时 94英里,风声震耳,风势凶猛,像严寒刺骨的手指拍打着他们。能见度降到 5英尺。巴策尔后来回忆说,风雪几乎是平平地刮到他身上的,他甚至惊恐地感觉到,一旦他跳离地面,狂风会把他卷起来再向后抛出 15英尺那么远。这一情景远超想象。没走几百英尺,赫尔和巴策尔只得大声地朝对方说:“咱们撤吧!” 当他们转过身回去,目之所及是一片白茫茫。赫尔几乎连自己的双手都看不到。地形基本上平坦,至多是平缓起伏,而且视野太差,每个方向看起来都跟其他方向没什么两样。他们所能做的,就是依据一路走来寒风的方向,大致推算哪条路可以回到温暖安全的文明世界。他们并不知道,风向在变。登山者们没有走向他们来时的路,而是不知不觉地向下行进,走到一处跟他们原定下山路线很像的坡沟地带。 赫尔后来回忆说:“那是来自地狱的白色迷宫。”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走错路、停下来交换意见时,回头已然太迟。他们都同意,山顶风雪太过猛烈,走回头路恐怕没什么生存可能了。于是,两个男孩心怀最大的希望,继续下行。 赫尔和巴策尔已经来到一片广袤荒野区域的边缘,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并且直接徒步走上了齿状地带。 起初,这段路似乎很平和。走在树下,寒风渐弱,又恢复了宝贵的平静,小雪在周围轻柔而安静地落着。但很快,休·赫尔和杰夫·巴策尔发现自己在齐胸高的雪堆间挣扎前行,小心地横穿着陌生的结冰小溪,躲开参天枞树林中像积木块般四处散落的大石。白昼渐逝,他们还在一步一步地走,沿着一条看起来愈加宽阔的溪流旁的小径。他们没有多少选择 —大多数地方积雪极深,没过了树干。也就是说,男孩们如果走得离河岸太远,就得在底下摸索,否则只能钻进树枝丛里去。但这条小路也额外增加了意想不到的危险因素:头一天晚上,赫尔两次踩进冰层,感觉到冰冷的水涌上他的膝盖,浸没了他的登山靴,狠狠将他的下肢按进冰冷的深渊。 两人依然继续走着。为了保持温暖,他们徒步走了好几个小时,直到天黑,直到最终瘫倒在一块巨石下,相互拥抱取暖,身上盖着折下来的松树枝。男孩们小心翼翼脱下靴子。巴策尔把自己的一些保暖的衣物借给了赫尔,赫尔因为数次跌倒,腰部以下所有的地方都浸满了水结了冰。 次日清晨,男孩们天一亮就再度启程。这是一路跋涉、蹒跚前行的第二天,他们失去希望、陷入困境,随着体力逐渐枯竭,更是感到万般绝望。到了中午,他们的双腿饱受痉挛之苦。赫尔登山靴里的河水把袜子冻成硬梆梆的冰块,巴策尔鞋里的汗水也变硬了。所有这些冰冻使他们加速堕入低体温和冻伤,深雪则在阻碍他们前行。 第三天,男孩们脱水严重,身体虚弱。赫尔的脚已经麻木,甚至无法保持平衡。据巴策尔回忆,当时他惊恐地发现,赫尔已经糟糕到一言不发了。两个好友在另一块岩石下缓慢爬动,试图变暖。巴策尔打算再做最后的努力,孤身一人寻求救援,结果走了还不到一英里他就调头返回。这一天结束时,男孩们开始接受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他们恐怕活不成了。巴策尔多年后回想当时,问起赫尔的信仰,还问他是否做好 17岁就丧生的准备。两人都与自己的命运做了和解。 3天后,一个穿雪鞋的女人无意间发现他们的踪迹。她发现男孩们还在大石头下,挤在一起、冻成一团,离死神数小时之遥。这时候,雪崩已经夺去一名搜救者的生命,赫尔和巴策尔也都重度冻伤。 当男孩们抵达医院时,巴策尔的体温已降至华氏 90度 a,赫尔的也在华氏 91度左右徘徊。医生截去了巴策尔的四根手指、一根拇指、左腿的一部分和右脚的所有脚趾。赫尔没这么幸运,他的双腿膝盖以下均被截肢。这位前途无量的运动员,这位冉冉升起的攀岩界传奇,哪怕再有毅力,哪怕再无所畏惧,也永远无法再让生命原原本本地完整回归了。 一本记录生命奇迹的医学科普: 被截肢的登山运动员通过仿生技术可以轻松攀岩,被炸毁了大腿肌肉的士兵,通过肌肉再生技术,重新获得强健的肌肉组织,失明的女孩通过大脑影像再次“看”到世界…… 一部关于自我超越的生命之书: 这些奇迹得益于现代医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更是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得这些原本残缺的生命变得更加强韧。 真实案例、动人故事揭示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西方知名作者好评如潮: 布拉德·斯通,《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作者 比尔·梅斯勒,《生命的诞生——我们究竟来自哪里》合著者 弗雷德·古特尔,《物种的命运》作者 沙伦·贝格利,《大脑的情绪生活》合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