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36.70
折扣购买: 主体与本心——心性哲学的重构与拓展/珞珈国学丛书
ISBN: 9787100222990
刘乐恒,香港科技大学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武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东西哲学、中国哲学史、现代新儒学,今后将致力于本心的开拓与深耕,关注主体自身,直接处理基本的哲学问题,不囿于哲学传统。已出版学术专著有《马一浮六艺论新诠》《大家精要·马一浮》《伊川理学新论》《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心性与现代性——现代新儒学的核心义理》,编著《中国哲学史学科地图》等教材。
心性与本心概念的含糊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用到“心性”“本心”“真心”这些词,并且经常通过这些词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比较深切的感受。例如,有人将心系在灯红酒绿之事上,久而久之,最终自以为神志深受扰乱,心中有许多“私心杂念”,于是便萌发出“修心养性”的念头。对这个人来说,这种念头应该是很真实而且自然的,但如果我们要问这个人:“这里说的‘心性’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或许他或她会告诉你:“我也不知道具体的意思,但就是有一种深度的感觉,对于这种感受,我确实喜欢用‘心性’这个词来形容。”这多少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心性或本心,确实是有一种体会与感受的。但是,如果要界定清楚心性、本心的含义,则有一定的困难度。 当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境下关于“心性”“本心”的各种表达,作出具体的分析,并将其含义还原成确定的概念。例如,有人说:“我的心性很躁动。”或者说:“她的心性很坚强。”这里的“心性”,大抵指的是性格、气质。有人可能分享说:“要提升心性,形成坚韧心与积极心。”这里的“心性”,主要指的是一种心态、心境。有人很长时间不喜欢散步,有一次,她浏览网页,偶然看到关于散步的好处的研究,她很感兴趣,于是作出每天晚饭后散步的决定,并说:“我读到这篇研究后,引发兴趣,心性受到刺激,于是作出每天散步的决定。”这里的“心性受到刺激”,可以通过心理的因果机制作出说明,若如此,则这里的“心性”侧重在“心理”。据此,我们确实可以将日常生活中诸如“心性”“本心”这样的表达,还原为一些更为明确的概念。 不过,这当中,我们仍然可以问两个问题。首先,我们对于这些关于性格、气质、心态、心境、心理等的表述,为何都可以通过“心性”“本心”这些词语作出概括?换言之,为何“心性”“本心”等词语,可以与这些词语及其意义相关联?其次,与第一个问题相关,为何当我们有“性格”“气质”“心态”“心境”“心理”等词语可以使用的时候,有时却优先使用具有含糊性的“心性”“本心”这样的词语表达之,而不用那些更具明确性作用的词语?实际上,我们大概是想通过“心性”“本心”这样的词,来表达某种切身感、主体感、自我感,而这是其他的词语,不一定能传达出来的。上述这两个问题,促使笔者理解到,对于心性或本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某种自明性与感受性,却难以明确地表达出其义涵。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心性、本心的这种直觉性体会,也被引入学术与思想的讨论之中。例如,心性是东方哲学传统的关键概念,传统的儒、佛、道诸家都形成了各自的心性之学或心性之教。东方哲学中的心性、本心议题,仍然是目前相关研究的辐辏之地。但遗憾的是,学界对于心性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集中在对某一心性传统作具体的研究,而很少跳出其研究的畛域,对心性自身,以及心性之为心性的意义,作出系统的讨论。这导致学界对于各种具体的心性传统的研究,多半流于自说自话。学者对于自己研究的具体的心性传统所沿袭的话语系统,直接视作不言而喻的话语;但至于问,在这种心性传统中,其心性的意义与其他心性传统的心性的意义异同何在?并进而问,心性之为心性的意义何在?对此,学者们未必能够明确界说出来。这当然会导致我们对于各种心性传统,仅停留在“不言而喻”乃至“一知半解”的理解状态中,因此亦使得东方的各种心性传统,不能与其他的哲学形态形成深度的碰撞与互动。 一本兼具中西、横跨古今,既有材料又有思想的心性新书。? 心和自已,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本书就以“主体与本心”来展开讨论,兼论中西古今各方各代哲学家的思想,并提出本心问题优先于形而上学问题,将主体性问题归于本心问题。通过这一讨论,本书批判了各种身体、情感、理性本位的西方哲学,以及东方儒释道心性哲学。 ? 全书在一种新的主体观念的引导下,论及心的发动的后果,包括心与身体、情感、理性、他心等因素的交织,条理清晰,特别是在阐述各流派哲学思想时,语言思路尤为特殊。本书还花了大量工夫讨论身体、情感、爱等问题,也是值得阅读与思考的。丛书简介:武汉大学国学院成立以来,所为三事:一是对世纪之交的国学热以响应;二是对大学文科教育模式的反思和超载;三是对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的认识。学院出版了一套“珞珈国学丛书”,作者均为在本院工作过的老中青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