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汉魏科技思想与美学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逐渐摆脱原始巫术的混乱蒙昧 ,也与由超越的至上神“天”来统治世界的宗教思维渐 行渐远。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冬天出现彗星, 郑裨灶预言“宋卫陈郑将同日火”,请求子产给他玉器 禳祭,子产不给。第二年,四国果然发生火灾,裨灶又 要求禳祭,子产仍不给,并且说:“天道远,人道迩, 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认为神秘的天命 非人力所能逮,真实的自然和人的活动才是可以把握的 。据《国语?鲁语》,鸟停在鲁国东门外三天,文仲让 国人去祭祀,展禽不同意,说:“今兹海其有灾乎?夫 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 用普遍的自然法则( 鸟兽知避灾)推知自然现象,把天象与人事分开,从其 自身现象寻找各自的规律,是自然观的一个重大进步, 也是人的理性力量的重大提高,这一时期,由“怨天” “怒天”“问天”的怀疑天命到专注于真实世界的求真 致善,从天命神学统治下初步解放出来的人们积极建构 初期的宇宙图式。铁器时代的到来使得农业迅猛发展, 农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地理学、植物学和气象学的发展, 人们对土壤、物候、地貌的分类认识更加精细,对运动 、光和力量的辨析导致了对无限的领悟,物质生产的发 达又丰富了数的概念。总之,这不仅是一个思想上自由 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也是一个生产力与科学技术迅 猛发展的时代。准确地讲,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 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奴隶 贵族制度的没落与诸侯争雄局面导致了“士”阶层的产 生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自由。思想繁荣与科技 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事实上,这一时期的诸 子百家为了论述其治世主张和政治理想的需要,为了帮 助自己的君主增强国力,大都不同程度地关心科学技术 的发展,对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科学理论与实践保有极大 的兴趣,一些学派甚至亲自从事科学发明与技术创造实 践,如墨家、农家。“在当时这一场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的学术争论中,除了政治、哲学、伦理、军事思想等 内容外,科学思想的内容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 让人的审美体验更加丰满;理性力量的提高,也使得美 的思考更加清晰,原始陶器纹样和青铜铭文中朦胧隐含 的审美意识,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为明确的审美观念和 美学命题,如美是和谐、美善相因、里仁为美、大美不 言等。这一系列命题和判断是在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 长足进步的基础上产生的, 检讨春秋战国时期美学理 论与科技思想的关系,可以深层次地察始原终,呈现美 与世界的复杂关联,还原美学理论丰盈的生活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