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索尔·贝娄作品集

真情/索尔·贝娄作品集
作者: (美)索尔·贝娄|译者:主万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真情/索尔·贝娄作品集
ISBN: 9787020148592

作者简介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一九二四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一九三三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一九三七年毕业,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一九五三年出版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后,陆续出版了《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此外,贝娄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游记。 贝娄的一生可以说是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强调表现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一九六八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一九七六年,由于其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要看出人们认为他们在做点儿什么,这是相当容易的 ;凭常识判断出他们实际上在忙点儿什么,这也并不难。 诡计、欺骗、个人的敲诈勒索、识别出罪犯狡猾转变的真 假,通常保存着的这全套手段,几乎也不值得去细细查看 。自从我上次对《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和它曾经新颖 的幕后情况颇感兴趣以来,好多年已经过去了。一不小心 说漏了嘴,就会使你重返那个调皮捣乱的本我u,这一点并 不需要再加以证明。我同意弗洛伊德②是世界上有过的最 具有独创性的人之一,但是他的学说体系对于我,就和培 利⑨的表一样,毫无用处——这是对全人类打的一个比喻 ,开头先上好发条,接着就滴答滴答地走上亿万年。只要 有一件事可以料想,有人(就这一事例而言,是一位十八世 纪的美国牧师),肯定就会去设想。 为人所知,从来不是我的一种特殊欲望。我还觉得, 一个敏锐的观察人,不难看透我这个人。遇到有人问起时 ,我总说我住在芝加哥,已经退休了,不过我从不乐意细 说我的职业。倒不是有多少事情要隐瞒。可是我身上有点 儿什么暗示,是有什么要隐瞒。我的外貌像一个中国人。 朝鲜战争后,我奉派到一所特殊学校里去读汉语。也许, 我的费解的技艺,通过一个秘密启发的过程,使我脸上有 了一种东亚人的神情。小学里的孩子们从来不管我叫“中 国佬”——他们本会这么叫我的,因为我属于一个含糊不 明的类别,是一个局外人,是一个孤儿。不过这也会使人 产生误会。我的父母全都活着。我被送进了一所孤儿院, 因为我母亲关节有毛病,这使她从一家疗养院住到另一家 ,主要是在国外。我父亲是一个单纯朴实的木匠。住院的 费用全都是我母亲娘家人付的,因为我的舅舅们都是发达 的香肠制造商,负担得起她在巴特瑙海姆Ⅲ或是阿肯色州 的霍特斯普林斯㈤的医疗费用。 我在学校内被认为是孤儿院来的一个孩子。我也没有 机会说明我的特殊情况;这种情况中的所有独特之处全都 渗入了我面貌的结构里——一个圆脑袋,头发蓄得像孤儿 院所容许的那么长,一双圆鼓鼓的黑眼睛,一张大嘴,加 上一个相当厚实的嘴唇。就暗藏着的傅满楚@式的容貌而言 ,是一些绝妙的器官。 一个人返回自我的道路,就是从精神放逐中归来,因 为这正是一篇个人历史所相当的——放逐。我不容自己过 分利用我的中国式嘴唇。我似乎作出了决定,认为忙于自 己的形象,调整它,修订它,篡改它,全是浪费时间。 在回顾我所作的选择的日子里,我相信自己会——只 是会——实现转入另一种文明。中国人在中国绝不会注意 我,而在我自己的国家里,模模糊糊地显得像中国人,并 不足以防止被人发现……我的意思大概是说暴露出来。 但是我在远东只待了五年,其中最后两年是在缅甸度过的 。我在那儿作了一些重要的商业联系,发现自己沉浸在另 一种文明中时,我多少有一种天赋,善于把商业交易组合 起来。通过这次缅甸之行(它有一个危地马拉分号),他们 为我提供了一笔终身收入;我回到了芝加哥,因为我感情 的根在这儿。 我放弃了当一个中国人。当然,有些西方人士宁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