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精)
作者简介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1947-),美国历史学家,曾担任哈佛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林肯历史讲座教授。2007年至今任哈佛大学校长,获选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度百大*具影响力人物。福斯特是哈佛大学历****位女校长,也是自1672年以来**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哈佛校长。她的著作包括《创造之母:美**战期间蓄奴南部的女性》、《这*难的国度:死亡与美**战》等。她与丈夫现居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剑桥)。
内容简介
这位随*牧师慷慨地补充道:“集体赦罪是针对 所有人的……不光是我们旅,还有北方和南方一切有 资格接*它,以及一切即将接*审判的人。” 即便是在内战*队中人数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三的 犹太教士兵,也加入到了这场普遍的**虔诚之中。 宾夕法尼亚州某团的犹太教牧师迈克尔·艾伦,为其 士兵举办了不分教派的周*礼拜。他的布道涉及许多 话题,包括如何为死亡作适当准备等。虽然我们** 倾向于臆断,犹太教与基督教在死亡观上——尤其是 死后世界观上——存在尖锐对立,但这些差异对于19 世纪中期的美国人来说却显得远没有那么突出内战时 期的犹太人延续了至少回溯至迈蒙尼德时代的传统。 一封悼唁信所谓的即将到来的“*加美好的生活”, 是他们与基督徒共同期盼的。费城的丽贝卡·格拉茨 安慰小姑子说,她那在威尔逊克里克战役中阵亡的儿 子,与她儿子那近乎发狂的父亲“将会在另一个世界 相聚”。内战的死亡便这样缩小了神学上与教派间的 分歧。共同的战争危难,让各教各派共同努力,使每 位丧亲者都确信自己的亡人已经“善终”。 北方与南方的美国人都认为死亡的重要性是至高 无上的。在南部邦联,一本由长老会分发给士兵的小 册子提醒道:“在我们的历史中,死亡将不会被视作 一个普通事件。它不同于一个生命的诞生、一段婚姻 、一次痛苦的事故与一场历久未愈的病痛。”它拥有 “人们无法估量的重要性”。死亡的重要意义源自它 **且独特的永恒性。“死亡凝固了我们的状态。( 在世界上)一切都变动不居,然而我们在坟墓中的状 态却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死 亡的一瞬瞥见他的未来。“你在死时的模样,将会在 永恒的世界末*中复原。你撒手人寰时所带走的品质 特征,也将会在你复生时于你身上重现。”一个人的 死亡方式是他既往生命的缩影,也预示了他永恒生命 的品质。因此,“死亡时刻”(hors mori)必须被人 们见证、细察、解释与叙述;而不必说,每个希望得 到救赎的罪人,都应为这一时刻认真准备。然而,一 些士兵在战乱中惨遭杀戮,他们的死异常突然且几乎 无人关注;另一些伤病员身份无人知晓,他们的死亡 无人注意。这一切都使“死亡时刻”的慰藉无法存在 。内战的战场与医院本可为关于如何死亡的范本提供 材料。 士兵与他们的亲人以种种方式努力减轻现实的这 般残酷,努力在混乱之中构建“善终”,努力替代失 去的生活元素或补偿未实现的期盼。他们的成功与失 败,不仅影响着数以千计垂死士兵的*后一刻,也影 响着幸存者的态度与人生观——在余生中,这些幸存 者将一直同这些经历的影响进行斗争。 也许对于许多内战时期的美国人而言,死亡*令 人痛苦的一面,是数以千计的年轻人客死他乡。1865 年,一群南部邦联战俘在悼念一位死去战友的决议中 写道:“我们……悲痛于他会死……于一片远离故土 和朋友的敌方土地。”大多数士兵都会拥有这名佐治 亚州人的愿望。在死于弗吉尼亚州之后,这位佐治亚 州人的兄弟悲怆地写道:“他总是希望……能死在家 乡。”家中场景是维多利亚时代死亡传统的核心;医 院住的是贫困者而非有身份的市民。迟至20世纪的* 初十年,仍只有不足15%的美国人不在家中逝去。但 四年内战却颠覆了这些传统与期望,成千上万的士兵 是由陌生人,甚至是敌人陪同死去的。如南卡罗来纳 州一名妇女在1863年所言,同一位“独在异乡为异客 的亲人”离别,这“*加令人痛心”。 内战中的士兵体验到了与家人的隔离之感,而这 种隔离感在自由的白人中间却是少有的。此外,*队 还将男人同女人隔离开来——在19世纪,是女性承担 了照顾生者与料理死者的重大责任。如一位医院志愿 者在谈论波托马克*团时所言:“我想,在这十万人 之中,以前在家里从未*过母亲、姐妹或是妻子照顾 的,不足一万人。” 家庭在“死亡之艺术”的传统中居于核心地位, 因为*办那些关键仪式的人正是亲属。维多利亚时代 的家庭生活理想,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关于死亡的适当 家庭背景的预设。(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