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民国教育行政研究](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0412/03/20220412034028724.jpg)
出版社: 湖南教育
原售价: 205.00
折扣价: 133.30
折扣购买: 民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民国教育行政研究
ISBN: 9787553983288
熊贤君,男,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近几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皇子教育》、《俞庆棠教育思想研究》、《千秋基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和《湖北教育史》(上卷,主编)。
一、民国教育行政的生态环境 对于“教育行政”的含义,人们的看法历来颇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行政”是关于教育政务在中央及地方专司其事的机关;另有观点认为,“教育行政”是指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各级学校及社会教育机关研究、讨论、计划、指导及处理关于教育政务的一切活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行政”就是国家专设的关于教育事业之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指导的行政组织。这些观点都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教育行政”的内涵。综合言之,“教育行政”乃国家各级政府从事贯彻教育宗旨、方针,推行教育政策及法令,拟定各级各类学校及行政机构自身规章制度,编制教育计划,审核教育经费,任用教育管理官员及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视察、指导、考核所属机关和学校的官员及教师,实现教育事业的组织、计划、决策、指导和协调等职能活动。——这是“教育行政”的内核与特质,也是“教育行政”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具之一般意义。在民国时期,除了它本身所具的意义外,还有民国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特殊的意义。 民国教育行政之 “特殊”,在于它发生在民国时期,上承晚清,下接新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让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这也逼迫清廷在风雨飘摇中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变法图强之路。富国强兵的举措之一是进行传统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创设新型的教育行政机构——学部。随即学部对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将过去督抚办学改为教育行政部门办学管学,艰难地走上了教育行政近代化的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在中华民国这个历史舞台上,教育行政演出了一幕幕活剧,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休养生息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要的努力。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行政所处的是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呢? 第一,内乱不休,外强入侵。从中华民国成立到土崩瓦解的短短37年间,政局动荡,民变四起。单就短兵相接的内战而言,辛亥革命之后,继之赣宁之役,又起护法之役,再兴直皖之战和奉直之战,之后又有国民革命军北伐、南昌起义,继之蒋冯阎中原大战……民国时期外强入侵的标志性事件,一是爆发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三省;二是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日军大举进攻中国,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开始。 内乱不休之“乱”给教育带来了什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乱”主要表现为军阀混战,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社会贫困,国家债台高筑,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由拖欠教师薪金导致的学潮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舒新城曾对这种状况做过描述:“十余年来,教育界无日不在穷愁中过生活,除了向军政当局哀告索薪而外,几别无方法可想;就是号称有志教育的政治家于其握得政权时而想发展教育,亦每为经费所困而弄得一筹莫展。”军费占去了国家预算之大部,“十余年来内乱不绝,军费逐渐扩充,民国八年国家预算,军费达总支出百分之七十二,教育经费不及百分之一;十五年广东一省总支军费达百分之七十二,教育经费为百分之一强。这种畸形的国家预算,实为世界所未有”。内乱使教育经费朝不保夕,入不敷出。 外强入侵使得教育行政既要以非常规的手段应付时局,又要以正常的举措发展教育。日本侵略军对战区狂轰滥炸,中国大半河山沦为敌人的魔掌,文化教育遭到有史以来的大浩劫。无数学校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无数师生流浪辗转后方,给学校造成巨大损失,给教育带来巨大灾乱,给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和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和强度。 第二,国库亏空,民生困顿。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致使割地赔款,国家债台高筑,黎民百姓在生活水平线下苦苦挣扎。在帝国主义的打压之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农业方面,因为乡村封建土地制度原封不动,田赋和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中国农村到了崩溃的地步,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统治。政府所征收的关税几乎全部用来缴付外债的本息和赔款。从1912年到1927年底,只有14234.1万海关两,或扣除基本费用后的关税净额71767.2万海关两的不到20%,北京政府才可以用作行政开支和其他开支。盐税虽然是一笔大数目,但交到中央政府的已经微不足道了。以1926年的6400万元的盐税为例,被省当局和军队截留的数目便达3700万元,提交给北京政府的只有900万元的区区之数。面对长期的财政困难,北京政府被迫靠借债度日。1912—1926年间,财政部发行了27种内债,票面价值总计6.14亿元,但“政府实际收到的甚少,因为债券出售时总是打折扣——在极端情况下低到只有票面价值的20%”。不但所得不多,而且民怨沸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工农业生产形势一度有所好转,但百废待兴,1927—1935年,财政部发行了38种内债,票面价值16.34亿元,主要用于政府大量的军费开支。全面抗战期间,政府的实际收入和支出都急剧下降,军事开支仍然是主要的政府支出。各方面因素影响,民国时期贫困人口众多,成 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据统计,1928年除内蒙古和西藏外,中国贫民人口约达1.05亿,占总人口4.7亿人的22%。以后经济形势虽有所好转,但只可以与全面抗战给经济带来的影响相抵。 第三,学校教育基础薄弱。民国教育脱胎于清末,而清末的现代教育仅是刚刚起步,辛亥革命后清廷遗留给民国的学校教育基础十分薄弱,据统计,宣统元年(1909)全国学校总数为50394所,学生1492147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高等小学堂共有教员10429人,其中未毕业或未接受新式教育者占49.96%;初等小学堂和蒙养院共有教员24334人,其中未受师范教育者占60.27%。学校规模很小,该年共有初高等小学堂34033所,教师34763人,学生900364人,学堂与教师人数比为1︰1.02;学堂与学生人数比为1︰26.46,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为1︰25.9。足见清末的小学堂无异于私塾,一人一校,身兼多职,身兼多科。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更是相形见绌。民国前期,因为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各级各类教育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没有根本改观。1922年,全国学校共177751所,学生数达6601802人,分别是宣统元年的3.5倍、4.4倍。是年校均学生37.1人,仅比宣统元年增加7.5人。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基础教育大致相同。1922年到1927年的资料阙如,大致说民国后期学校教育是在1922年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当不为过。 多难兴邦,多难兴教。民国教育正是在多灾多难的民族涅槃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它存在于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在人们不可想象的夹缝中奇迹般地得到发展。在战乱不止、民不聊生的时世中,现代教育不仅仅是维持住了,还尚有较大发展,还培养出一大批光彩照人的人物,应当说教育行政的组织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组织与管理引领者,教育行政功不可没。 《民国教育行政研究》是一部教育行政专题史,就是一部教育发展专题史;民国教育行政专题史,亦即一部民国教育发展专题史。民国教育行政之“特殊”,在于它发生在民国时期,上承晚清,下接新中国。晚清,朝廷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走上救亡图存、变法图强之路,采取的举措之一就是进行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教育行政开始向近代化艰难转型。民国时期,内忧外患、民生困顿、教育基础薄弱,在此艰难处境中,民国教育行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振衰起微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这一时期教育行政发展改革的经验与创新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本书资料丰富,引述了今人不少论著,吸收了最新成果,同时引证国民当事人的著作也很繁复。书中引述的民国原始材料特多,体现了作者“采铜于山”的严谨的写作态度。为了说明民国教育行政的相关问题,作者对历届教育部长的生平和主张做了深入的研究,对全国各地区的教育相关情况做了系统的梳理。在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引述各个地方的志书很多,江苏、福建、浙江、云南、湖南、湖北等各地的省志《教育志》多有引述,反映了作者视野之广阔,叙事之全面。 本书观点正确,没有过多地为民国美言,总体上比较客观地书写了这一段历史,为读者勾勒了民国教育行政发展演变的复杂历程,描述了民国教育行政的组织及职能与演变,并介绍了民国教育行政的人事、督导、经费、专门委员会,认为民国教育行政具有民族性、系统性、灵活性。可以说是本书是目前学术界最为完备的研究民国教育行政的著作,通过此书,可以看到民国色彩斑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