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语文新课标指定阅读丛书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女作家。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区)人。1930年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与萧*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次年到上海,在鲁迅的帮助下发表长篇小说《生死场》,描写东北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抗*斗争。文笔细腻,抒**彩浓烈,颇具散文化倾向。抗*战争时期在香港病逝。另著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短篇小说《小城三月》,小说、散文集《牛车上》等
内容简介
1 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 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 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 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 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 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在广州先住了一个月,生活相当忙乱;因为忙乱 ,倒也压住了怀旧之感;然而,想要温习一遍然后忘 却的意念却也始终不曾抛开,我打算到九龙太子道看 一看我**次寓居香港的房子,看一看我的女孩子那 时喜欢约女伴们去游玩的蝴蝶谷,找一找我的男孩子 那时专心致意收集来的一些美国出版的连环画,也想 看一看香港坚尼地道我第二次寓居香港时的房子,“ 一二·八”香港战争爆发后我们避难的那家“跳舞学 校”(在轩尼诗道),而特别想看一看的,是萧红的 坟墓——在浅水湾。 我把这些愿望放在心里,略有空闲,这些心愿就 来困扰我了,然而我始终提不起这份勇气,还这些未 了的心愿,直到离开香港,几龙是没有去,浅水湾也 没有去;我实在常常违反本心似的规避着,常常自己 找些借口来拖延,虽然我没有说过我有这样的打算, 也没有催促我快还这些心愿。 二十多年来,我也颇经历了一些人生的甜酸苦辣 ,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 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 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 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 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 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 ,给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单纯的悲痛或惋 惜所可形容的。这种太早的死曾经成为我的感情上的 一种沉重负担,我愿意忘却,但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 却,因此我这次第三回到了香港想去再看一看蝴蝶谷 这意念,也是无聊的;可资怀念的地方岂止这一处, 即使去了,未必就能在那边埋葬了悲哀。 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 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 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 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 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 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 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而 这样的寂寞的死,也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的负 担,我愿意忘却,而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却,因此我 想去浅水湾看看而终于违反本心地屡次规避掉了。 2 萧红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 在游泳的季节,年年的浅水湾该不少红男绿女罢 ,然而躺在那里的萧红是寂寞的。 在一九四○年十二月——那正是萧红逝世的前年 ,那是她的健康还不怎样成问题的时候,她写成了她 的*后著作——小说《呼兰河传》,然而即使在那时 ,萧红的心境已经是寂寞的了。(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