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土肥恒之,1947年出生于北海道,小樽商科大学毕业,一桥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研究专业博士课程修毕。一桥大学博士、一桥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研究前近代俄国农村社会史、史学史,著有《俄罗斯近世农村社会史》《彼得大帝及其时代》《斯捷潘·拉辛》《立于歧路的历史学家们》《复苏的罗曼诺夫家族》《图说帝政俄罗斯》等。 ◎译者简介 李文明,日本京都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简介
苏联解体后的莫斯科:欧洲与亚洲之间 (前言节选) 1993年3月底,虽然已经进入早春,但莫斯科仍然颇为寒冷。融化的积雪卷杂着尘土,让城市的道路显得泥泞不堪。沾满泥淖的老爷车喷着尾气,在特维尔大街上高速行驶。戈尔巴乔夫时期,我曾经在莫斯科短暂地住过一段时间。除了那次短期之行外,1993年的这次访学是我第一回在俄罗斯长住。我这次来已是苏联解体之后,在新建立的国家“俄罗斯联邦”的首都,我生活了十个月。初来乍到的一段时间里,一方面由于天气寒冷,也因生活的不习惯,几乎每天都比较疲劳困惫。 不过,进入4月下旬,仿佛呼吸之间,天气变得暖和起来。树木也都几乎整齐划一地开始萌发新芽。街道也变得明媚、繁华起来。我也终于开始了有节奏的、步入正轨的日常生活,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这一次我是在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访问、研究和学习,平时会往来于城里不同处所的档案馆与图书馆。阅读史料十分枯燥单调,也很乏味,但这些俄国史料在日本却是难得一见的,俄方教授也热心地指导着我的研究。每逢周六、周日,我和妻子白天会流连于莫斯科城里郊外的博物馆、老教堂、修道院,晚上则会观赏演唱会或芭蕾舞剧。老实说,我本来对芭蕾舞剧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在日本时只看过一两次。但是在莫斯科,芭蕾舞剧的票价并不贵,每天总有剧场上演着芭蕾舞剧。慢慢地我开始享受起莫斯科的生活,芭蕾舞剧的确引人入胜,剧场的舞台华丽炫彩,演员的装束也很漂亮。以前常常听说的俄国人对日本人的“危险的目光”,也从未遭遇过。 新的俄罗斯联邦在经济上向着自由市场经济大大地扭转了舵盘。虽然如此,现实中的莫斯科人每天感受到的生活却是寒冷严酷的。科学院的副院长甚至在一份报纸上愤慨地讲道:“托了改革者们的福,三分之二的俄罗斯人变成了乞丐。”市中心的街道上、地铁的出入口等地方都站着外地流浪来的乞讨者。新的俄语词汇“巴姆吉”因乞讨者的出现而产生,这个词很快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词。“巴姆吉”的意思是“无家可归者”。莫斯科人虽然会给予外地拥入的乞讨者一些施舍,但金额却是很少的,因为莫斯科人自己的手头也并不宽裕。 我通常乘坐有轨电车去档案馆,有时司机会在不是“停车站” 的地方把车停下来,不仅如此,还留着一车乘客兀自下车,不过很快就会看到他抱着两大块面包回到车上。虽然这种事情看起来也有些好笑奇怪,然而我眼里看到的却是莫斯科人的惨淡生活。顺便说一下,无论什么人都可以乘坐的、环保节能的有轨电车是既便宜又方便。不过,这些车辆似乎无一例外,全都没有更新过,所有车辆的车体都发出嘎嗒嘎嗒的声响。 有时我也会遇到政治上的紧张场面。在被莫斯科人称赞为“黄金般的秋日”的10 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我们去了顿河修道院。听说帝政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的坟墓就在这座修道院里,这里也埋葬着日本以前的女演员冈田嘉子。我们探访了克柳切夫斯基的墓迹,拍了纪念照片后回到附近的地铁站。可是地铁站周围却让人觉得有一种异样的骚动。回到住宿的宾馆后,电视里,美国电视频道正播放着最高议会大楼遭大炮轰击的镜头,这次事件也就是“十月事件”。日本大使馆数次打来电话,要我们尽量不要外出。后来,拿着手枪的民兵对我的住处进行了“搜查”。因为此时车臣问题日益严峻,他们需要反复审查那些不具备莫斯科居住身份的人。有一次,电视里正播放的克里姆林宫上演的“民族舞蹈节目”突然中止,并没有任何说明和告知。 我这些体验也许有些琐碎和敏感,但对莫斯科人来说可能是最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我的研究领域是稍早时期的俄罗斯,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对于正在发生的时事问题,我与门外汉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报纸媒体上常常用历史上的事例来解释说明当前的政治经济事件,我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但我并不能仅仅以自己的见闻就简单地对眼前在俄罗斯所发生的变革做整体上的概括,因为我的所见所闻几乎仅限于莫斯科,而莫斯科是个“特别的城市”。新俄罗斯的诞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过去对俄罗斯史的固有看法。对俄罗斯史应做怎样的重新思考,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自己不足以给出答案,但一味地逃避也是不可取的,毕竟我也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一言以概之:苏联解体后十几年间,我对俄罗斯历史“原像”的看法与我一直持有的看法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在日本,英国史(近代)、德国史(中世纪)的研究在二战前就有着深厚传统与积淀,但真正意义上的俄国史研究却开始得很晚,日本的俄国史研究与英国史、德国史研究几乎无法相提并论。虽然日本对“红色的邻国”十分关注,但本质上真正称得上是学术的研究很晚才出现。日本俄国史研究的开拓者,最近刚去世的鸟山成人在1959 年曾写道:“日本的俄国史研究至今仍未达到可谓有研究史的程度。” 最近二三十年,日本学术界对俄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日本学者在俄国史研究方面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部分日本历史学者对苏维埃史观下的俄国史结论与观点并不轻易地表示赞同,他们在很多领域进行了新的评判。还有一部分日本历史学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帝政时期俄罗斯历史学家的著作以及欧美历史学家关于俄国史的著作,并对此进行研究。此外,还有一些日本历史学者重视俄国与其他西洋国家的比较研究。我也在这样的大背景和潮流中进行着自己的研究工作。的确,苏联解体后,由于新史料的出现,很多学者致力于对具体史实的修正,有的学者使用以前未能得见的史料在新研究领域里有所开拓,特别是宗教史等以往被视为禁忌的领域,成为俄国史研究的热门领域。即便如此,我仍觉得俄罗斯历史的基本脉络并不会因这些新史料、新研究而被颠覆。所谓“最新见解”,其中有不少是帝俄时期历史学者或俄国革命后流亡的历史学者曾讲述、讨论过的。苏联解体后,他们的著作得以重新出版,很多欧美学者的著作也被翻译出版,这些著作里所呈现出来的“见解”不正可以证明很多“最新见解”并不是新的吗? 因此,本书并不是一本提供给读者“新的俄罗斯史”的书。但如果仅仅老生常谈地重复过去的历史讲述,也是丝毫没有意义的。本书的论述不可能不参考学术界的最新成果,但本书有着明确的论述前提:俄国是一个介于欧亚之间的国家。本书将从这一历史地理的基点对俄国史进行整体性考察。下面我将对与本书关联的几个问题做简要阐述。 一战为什么成为各大帝国的噩梦?——世界纷纷走向保守、英国脱欧、移民问题、局部冲突及恐怖事件频发,不断变动的世界真的走向学者所称的“一战前的多国平衡”了吗?未来的局势会是什么?欧洲霸权的光影是我们思考未来变局的重新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