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队(一部新历史)
作者简介
丹尼尔?西门子,纽卡斯尔大学欧洲史教授,出版过三本关于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及美国历史的著作。
内容简介
第1章 战后德国的动 乱和纳粹冲锋队的起源 枪支和手榴弹不允许 带进剧院。 ——《慕尼黑市政府 令》,1919年5月8日 纳粹冲锋队是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中欧出现的“ 跨国准军事暴力区”的典 型产物,因此本书首先分 析该组织及多个其他右翼 准军事联盟产生的环境。 。本章聚焦的地区是巴伐 利亚州,此外还要附带地 提到邻近的符腾堡州和奥 地利,因为冲锋队在那里 创立并运作到20世纪20 年代中期。就法西斯主义 而言,一战的影响难以估 量。这场战争为一种新的 心态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正是这种心态造成了接 下来二十年里发生的政治 与社会冲突。早在19世纪 初,普鲁士军事改革家们 就将军队定义为“国家的 学校”。战争年代证明这 些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军 队对社会有着更加广泛的 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并 没有向这个国家的青年贵 族们灌输受人尊敬的美德 和军人的纪律性,而是借 由前线的大规模杀戮和德 国内部的严重食物短缺, 最终摧毁了这些美德赖以 存在的旧秩序,并为解放 之前被排除在政治和军事 领导阶层的人们(特别是 工人阶级和女性)做出了 贡献。。正如历史学家约 恩·莱昂哈德最近指出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一 场“提升期望值的革命”, 它从根本上形成了欧洲人 对政治及社会的观念。在 英国、法国和德国,普通 士兵从1916年就开始日 益轻视现有的政治和军事 当局,发明了新的敌对眭 词汇,以及描述归属与排 斥的新语言。。在战争期 间的军人报纸、信件和日 记中,可以找到特殊形式 的辛辣讽刺,它们在停战 之后都转化为一种更为狂 暴、对立的政治语言,促 成了两次大战之间尖锐对 抗的政治气候。 秩序之战 1918年11月的革命导 致德皇退位,为德意志帝 国转变为一个议会民主制 国家铺平了道路,在此后 的几年中,一大批新的准 军事组织在德国政治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证明 了国家对合法动用武力的 垄断局面被打破,而且证 明了一个事实:千百万普 通民众此时觉得有必要将 政治抓在自己的手中。 1919年春夏,临时性的 国防军建立,但由于《凡 尔赛和约》的规定,它的 规模限制在10万名士兵和 6000名军官,至少从官 方数字上是如此。这意味 着,大部分曾在帝国军队 中作战的士兵现在成了冗 员。虽然许多人解甲归田 ,但是相对重要的少数人 加入了新的准军事组织, 这些组织补充了新国防军 的部队,尽管在政治上和 财政上依附于年轻的民主 制度,但只表现出了部分 的忠诚。到1921年,大 约有40万人参加了德国的 准军事活动。在这段时期 ,“自由军团”部队和其他 半官方“政府部队”共有70 至400支。某些部队完全 从原帝国军队中招募,其 他则是短命的乌合之众, 人数不满五百。初期,这 些半合法部队有助于保证 德国边境安全,特别是东 部和东南部边境。可是, 他们返回德国心脏地带之 后,在相当程度上引起了 日益严重的政治暴力,这 也成为魏玛共和国的早期 特征。(P2-3) ☆ 社会群体的躁动、盲从与迷信背后,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心理的失落和暴力的日常威胁。 ☆ 无比崇高的理想与难以摆脱的现实利益:想象中平等主义的共同体,为德国人找回尊严和“兄弟情谊”;政治斗争的暴力工具,与资本勾结垄断的利益体。 ☆ 冲锋队——希特勒和纳粹党的恐怖之手,深深植根于德国民众的政治组织,需要这样一部历史。 在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宝座之前,冲锋队(褐衫军)是他和纳粹党拥有的最重要的暴力组织,虽然他和纳粹党领导人后来选择走“合法”道路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如果没有冲锋队的暴力作为后盾,很难想象纳粹会成为德国命运的主宰者。 冲锋队不仅要面对与纳粹党政治路线的冲突,同时也要面对其他政党和团体组织的竞争,例如工会和代表一战老兵的“钢盔团”。它缺少经济来源,而成员又往往是身无长技的失业者,一度只能依靠希特勒到处“化缘”,一旦有了机会就用各种手段和以前批判的“托拉斯”勾结起来“赚钱”。它挑战司法,公开将罪犯称为“烈士”、“先驱”;拉拢军队,从军火库中拉走大批枪炮;挑战警察,又利用警察为显示自己存在感的政治活动保驾护航。它为失落的德国人提供情感依托,帮助他们找回自我存在的价值——通过实施各种形式(行动与语言)的暴力。它真诚地相信纳粹党的政治宣传:人人平等的德意志“民族共同体”,以至于二战结束之后仍然有人肯定这一点。它在城市和乡村兴风作浪,深入学术界、教育界,甚至利用宗教力量。 综上所述,冲锋队克服种种困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助力纳粹党的崛起,其演化的历程更是第三帝国政治理念与政治现实的一面镜子。唯一令人疑惑的是,如此重要的历史角色,为何一直没有详尽的专门研究,丹尼尔?西门子的《冲锋队:一部新历史》填补了这一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