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日常生活史

华夏日常生活史
作者: 李志生 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73.69
折扣购买: 华夏日常生活史
ISBN: 9787301350614

作者简介

李志生 ---------------------------- 李志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妇女史、隋唐社会史,著有《唐虢国夫人:文本与日常生活》《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入门》,译有《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整理校注《女四书集注》(第一作者)。

内容简介

衣生活中的秩序:衣料、贵贱与男女 对今天的人来说,穿衣是下意识的行为,无须思考,想的只是衣服会不会称心。但古人从赤身到穿衣,是有着漫长过程的,他们究竟是何时穿上衣服的?按《墨子·辞过》的说法是,有古代圣王“为衣服之法”,人们才穿上了“适身体、和肌肤”的衣服。至于这位圣王是谁,华夏族自称炎黄子孙,所以这位圣王有说是炎帝、也有说是黄帝的。《庄子·盗跖》记,神农之世,已是“耕而食,织而衣”了,那神农氏炎帝就是这位“圣王”了。但《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世本·作篇》也有黄帝臣“伯余作衣裳”“胡曹作衣”的说法。 不管怎样,“垂衣裳”治天下,既达到了为民御寒防晒的目的,也实现了衣服遮身蔽体的伦理功能,这正如汉代刘熙《释名·释衣服》说的:“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随着人类的进化,衣服的功能又远不止于此了,它被赋予更多的规矩,用以显示夷夏、文野、上下、亲疏、男女等的不同。 “人生在世,衣食二字”“吃饱穿暖”,这些民间常见的说法,都直白地道出了衣、食是人基本生存需要的浅显道理;“衣食住行”,衣、食打头,也可见衣、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购物方便,网购衣服时,查查款式,看看是否适合自己的职业;再看看颜色,是喜欢的素淡抑或艳丽;还有材质和尺码,更是根据自己的感受与情况,而做选择。古人的穿衣,就不是如此简单了。进入阶级社会后,衣就不仅是御寒防晒、蔽体遮羞之物了,《周易·系辞下》孔疏说:“衣裳辨贵贱,乾坤则上下殊体。”衣划分着夷夏,也彰显着文野,上下、亲疏、男女都被划定了一套套穿衣规矩,而这些规矩的主旨,就是《续汉志·舆服上》说的:“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一 集腋成裘与羊裘皮绔:裘衣 20世纪90年代,善待动物组织(PETA)掀起了一股反皮草运动浪潮,这场运动被定名为“宁愿裸体也不穿皮草”。受此影响,现在的许多人视真皮草为野蛮、为残酷。但在远古,兽皮是人类使用最早、最普遍的服饰材料,《韩非子·五蠹》就说:“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周代距上古不远,所以,裘皮仍是周人的最爱。周代的裘就是今天说的皮草,它是皮衣而毛朝外。许多动物皮都可做裘,像狐、虎、豹、熊、犬、羊、鹿、貂、貉、狼、兔等,但这些裘的质、色不同,因此就有了贵贱之别。其中的黑羔裘,用于正式场合比较多,所以它是裘中之贵;狐裘则因其轻、暖,而成了贵族的宠儿。 《周礼》记天子有六冕,其中的大裘冕为“祀昊天上帝”时所穿,大裘冕的主要衣料就是黑羊羔皮。黑羔是羊的一种,它的毛色淡黑,毛根紫。大裘冕用羊羔皮做裘,用以显示冕服的质朴;用黑色,则是为与冕和衣的黑色相称。大裘冕只有天子一人使用,他人不得用。当然,周代的诸侯大夫们也穿黑羔裘,但那些是朝服或燕居服,诸侯以镶豹皮袖边的黑羔裘作为朝服,大夫则以白丝线缝的黑羔裘作为燕居服。 周代的珍贵狐裘,依着颜色还有等级之分,在狐白裘、狐青裘、狐黄裘中,狐白裘美而难得,因此最贵重,古代有“集腋成裘”的成语,说的就是狐白裘,一件狐白裘,要由许多狐腋毛皮拼接而成。所以,西周穿狐白裘的是天子。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那时的诸侯、卿大夫,也穿上了狐白裘,其中最著名的是齐景公。齐景公(?—前490),在位长达58年,他不但平时有穿狐白裘的习惯,还想让他的辅臣晏子(?—前500)也穿上。《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记,齐景公有两件价值不菲的狐白裘,并想将其中的一件赐给晏子:“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玄豹之茈,其赀千金。”这件白裘还镶着黑狐边儿,贵重无比,但视节俭为美德的晏子多次拒绝,仍穿着他的鹿裘上朝。 鹿裘、羊裘分量重,穿着舒适感差,因此就成了穷人穿的低档裘服。墨家提倡节用,所以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它的信徒是“夏日葛衣,冬日鹿裘”。羊裘也分等级,按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的说法,“羊皮裘,母贱子贵”,羊羔皮是上层的裘衣,成年羊皮身贱,为下层百姓穿着。 周人穿高档裘衣的方法,是在裘外面穿一件罩衣——裼衣,裼衣的作用是保护毛皮,但贵族们也尽力把它做得漂亮。他们讲究裼衣的颜色,穿何种颜色的裘,就搭配那种颜色的裼衣,《论语·乡党》说:“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缁衣、素衣、黄衣,都是裼衣,黑色羔裘要配黑色裼衣,白色小鹿皮配白色裼衣,狐裘多为黄色,所以配黄色裼衣。 秦朝建立,裘的礼制等级被荡涤,但高档裘衣依然是权贵们偏爱的冬衣,而低档的羊裘、鹿裘,除了贫人作冬衣外,还逐渐演变成了清俭的标签。《后汉书·马援传》记,东汉开国功臣马援曾非常富有,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后来,他将这些财物分给了亲朋故旧,自己则过上了“羊裘皮绔”的生活。《晋书·郭文传》载,西晋覆亡后,名士郭文进山做起了隐士,“恒著鹿裘葛巾”。 历史总是兜兜转转,中原消失的裘服等级,在中国古代后期,又由北方民族带回了中原,但这次风头最劲的不再是狐裘,而是貂裘。按《辽史·仪卫志二》的记载,辽朝的“国服”制中,貂裘的等级最高:“贵者披貂裘,以紫黑色为贵,青次之。”貂裘的保暖性好,《天工开物·乃服》说:“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但在周代,它并未被列入高等裘服行列,原因就在貂的产地。关于貂,《说文解字》弟九下的解释是:“出胡丁零国。”也就是早期的貂,不能“国产”,只能“进口”。而制作一件貂裘,又要用掉很多貂皮,《天工开物·乃服》说:“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原料不易获得,等级自然无法谈起。但辽朝不同了,貂就产在它的发源地东北地区,这样,辽朝列貂裘于顶级裘服行列,自然是顺理成章。明、清时期,貂的贵重性又由穿着的禁令表现出来,明朝禁止商贩、仆役、倡优之服用貂裘;清朝非士不得穿戴貂帽、貂领。 1. 从帝王史走向生活史。对普通读者而言,生活史是最令人共情的历史。本书不同于聚焦帝王将相、高大上的政治史,而是以普通人的生活展现全景式的古代生活图景,展现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变迁和古中国不同地域的差异,在讲述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之时,也极好地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是如何传承和塑造的; 2. 作者为北大历史系资深教授、本领域著名学者。市场上同类的中国日常史读物要么是断代史,要么作者是非历史专业,本书则为专业学者的长时段作品,作者李志生是北大历史系资深教授、研究古代生活史的资深专家。所以,在“古人日常”同类竞品书中,本书以作者的专业度和内容的出色度脱颖而出。 3. 结构安排精巧,内容深入浅出,文笔生动优美。本书围绕“衣、食、住、行”4大生活主题,结合大量史料、考古文献资料、文物图片、鲜活故事展开,具有历史学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并且,行文上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文笔优美,搭配作者精选的百余张彩图,对于大众读者来说,可读性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