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堂论金瓶梅](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124/15/20221124152605403.jpg)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6.10
折扣购买: 秋水堂论金瓶梅
ISBN: 9787559815347
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哈佛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著有《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以及《赭城》《留白》《“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等。中英文译著包括《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微虫世界:一部太平天国回忆录》(获2016 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首届“韩南翻译奖”)等。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合编《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 年—公元900 年)》并执笔其中部分章节。主编《九家读杜》将于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 年度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
高晓松序 昨日之时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时代。 昨日之万卷书,是人类几千年上下求索,进退挣扎间,于泥板、竹简、羊皮与纸张上写下的往事心事。且于层层沉淀中被抄写,被刻版,被收藏,被焚毁,被辗转流传至今日。 昨日之万里路,是缓慢的,未知的,独行的,无伴奏的。远行是真实的,归来是幸运的。 今日之时代,仅仅中国一地一年,就出版四十万种书,万卷书不及一旬之吐纳。仅仅中国一地一年,就有上亿人出国行旅,万里路不过读半本书的工夫便已飞越。 读什么书?要去哪里? 我喜欢用今日之视角读昨日之书,用今日之行旅去昨日之地。 我从美国西岸去了东岸,去了昨日之地哈佛大学。结识了用今日之视角写昨日之书的一群学者。 在哈佛最先结识的,就是宇文所安和宇文秋水伉俪。 某次,两位教授去香港讲学,搭出租车,司机既听不懂英文也听不懂普通话,伉俪二人都不会讲粤语。情急之下,宇文所安拿出了数十年研究唐诗的功底,用唐音与粤语对话,居然顺利抵达。颇似周星驰喜剧桥段。 宇文秋水真名田晓菲,我隔壁学校的大才女。十三岁破格入北大,我大二时,比我小两岁的她已毕业放洋,二十七而哈佛博士,三十五而哈佛正教授。春风十里,根红苗正,亦喜诗酒,一身侠气。 秋水之书斋名秋水堂,于是有了这本《秋水堂论金瓶梅》。 早在我认识晓菲之前,就已拜读过这本书以及她有关《金瓶梅》的其他著述。我曾用五期《晓说》讲述《金瓶梅》,其中文学部分不少想法受了晓菲启发。读者如果看过节目又读了本书,当能体会其中默契。有关《金瓶梅》和本书,晓菲的前言与后记,以及宇文所安所作之原序,经纬纵横,情理兼备,已无须我多言。我只说一点我的读后感:这本书对《金瓶梅》读解之详尽,远远超出了批注或读书笔记的程度,几乎与我们学电影时一个个镜头“拉片”相似。凡举结构、背景、隐喻、人物、故事、审美、哲学,甚至食物、器具、服饰、音乐、绘画、诗歌、方言,将文学与文献意义汇于一炉,当代与历史观点错落有致。是我喜欢的“用今日之视角读昨日之书”。虽兰陵笑笑生复活,亦不能有此四百年眼光与刻度丈量自己之著作矣。 由于本书体例采取了全书一百回顺序讲述,所以读者完全不用看过原著,亦可畅读无碍。当然看过原著的读者,更会在许多地方会心而笑,仿佛戴上一副透视眼镜,重走一遍当年市井,将人心草木都看出些丘壑与经脉,施施然旁观爱恨,渺渺兮放慢流年,不亦说乎。 是为序。 2018 年暑假于洛杉矶 1. 高晓松作序推荐,体验“电影拉片”式阅读——高晓松序言说,本书读解《金瓶梅》之详尽,几乎与学电影时一个个镜头“拉片”相似,凡举结构、背景、隐喻、人物、故事、审美、哲学、食物、器具、服饰、音乐、绘画、诗歌、方言……高晓松用五期《晓说》讲述《金瓶梅》,其中不少想法受秋水堂启发,若对照节目与本书,当能体会其中默契。 2. 左手“秋水堂”,右手《金瓶梅》,一本适合入门的《金瓶梅》导读——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田晓菲(书斋名为“秋水堂”)细解《金瓶梅》全一百回,体察《金瓶梅》作者的曲笔深心。我们的生活中原不缺少西门庆或者潘金莲,《金瓶梅》里面的人物是存在于任何时代的,他们需要的不是泾渭分明的价值判断,而是强有力的理解与慈悲。 3. 《金瓶梅》读到最后,竟觉得实在比《红楼梦》更好——熟读《金瓶梅》之后,会发现《红楼梦》全是由《金瓶梅》脱化而来。只是《红楼梦》自始至终写得“温柔敦厚”,从来都在丑恶的情景上遮一层轻纱;《金瓶梅》却锐利清晰,极为摹写人心的复杂之处,探入人性的深不可测。须得大智大勇,才能够真正欣赏与理解《金瓶梅》。 4. 首次收入20幅清代《金瓶梅》精美插图,“中国最美的书”评委陆智昌封面设计——本书插图均出自美国艺术重镇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珍贵馆藏清代《金瓶梅》插图册,为呈现更好的彩色印刷效果,内文纸张特选用雅质纸。理想国版田晓菲作品封面由“中国最美的书”评委陆智昌设计,后将陆续推出《留白》《赭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