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本茅盾传/中国现当代作家传
作者简介
孙中田,1928年生,黑龙江省人。1950年起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所长、系主任。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副会长、《茅盾研究》主编、吉林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等职务。主要著作有:《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子夜)的艺术世界》《鲁迅小说艺术札记》《色彩的语像空间》《色彩的诗学》《镣铐下的缪斯》(合著);主编并撰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多部。
内容简介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省的三所学校里度过的 ,它们是湖州府中学堂、嘉兴府省立第二中学堂和杭 州安定中学校。 1909年夏天,茅盾从植材小学毕业。毕业后怎么 办呢?按照祖母和二姑妈的意见,是到家里的纸店去 做学徒。街坊邻里也曾劝茅盾的母亲不妨让儿子到杭 州去读师范,因为那里不但免收食宿费,一年还发两 套制服,不过毕业后必得当教员。母亲认为这些都不 符合父亲的遗愿,于是选定了较近的湖州中学堂。恰 好有一个亲戚在那里读书,可以有个照应。上学的日 子到了,这是茅盾第一次离开乌镇到百里以外求学, 所以母亲特别放心不下,临行的时候,母亲、弟弟沈 泽民和舅母陈宝珠都到小火轮的码头来送行。小火轮 渐渐地离开了岸头,少年茅盾的双眼有些湿润起来。 到了湖州中学,原拟插入该校的三年级,后来因 为算术的成绩不好。只好插入了二年级。 湖州府中学堂创建于1901年的夏天。民国元年后 ,改为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校。校址大致在现在的湖州 县文化馆旁侧,儿童公园一带。 湖州中学校长是沈谱琴,字毓麟,武举出身,是 同盟会员。关于他的事迹,湖州中学的老校友谭建丞 先生曾回忆说:“沈校长那时年不过30岁,虽是科举 出身(举人),却有革命思想,家饶资财而任侠尚气 加人同盟会。他主办府中学外,还以私产设立女子中 学、女子师范及女子国民小学。沈谱琴在辛亥之际。 曾与孙中山有交往。当年中山先生在海外筹款,沈也 认购过革命用的‘券’。”关于这位校长的逸事,谭 建丞讲得也蛮有情趣。他说,沈谱琴在中举以前,喜 于练武跑马,力大艺精。当时湖州中学有一个日本人 任体育教习,名大西胜人,他凭借膂力过人瞧不起中 国人。一天,沈在爱山台上乘凉,大西欺其不备,从 后猛推,沈竞纹丝不动。“回顾大西笑日:‘君欲与 我比武耶!’大西面红耳赤日:‘不敢。”’于是他 们就着爱山台上深埋土中近尺的石鼓凳较量起来。“ 大西飞脚蹴之则稍动,自以为能,可以涤方才推沈不 动之耻矣。”面露得意之色。“沈徐起足蹴之,此石 鼓凳竟连根翻起,滚下爱山台数尺,于是诸人皆拍手 欢呼。学生们本恶此日师之骄,一齐哄堂。”沈先生 没有那时举人秀才的酸腐之气,不屑于作八股文,只 喜欢写小品,书法和篆刻都有一定的功夫。不过金无 足赤,人无完人。在日寇侵占湖州以后,“沈避居竹 墩,次年日军扫荡,不得不回城”。不久被推为“自 治委员会委员长”,年余而死。此事表明,晚节可议 。但早年的作为,仍不失义举。 在茅盾就学于湖州中学期间,他给学生的印象也 是颇为深刻的。他从不到校,却聘请一些有学问、有 新思想的人来校任教。这时的湖州中学由钱念劬代理 校长,钱夏、钱稻孙等@来校讲授英文、国文课,都 是这时的事。钱稻孙是钱念劬的儿子,所以学生们称 之为小钱先生。小钱先生教英语发音,在黑板上画人 体口腔的横剖面图,以示舌头在口腔中的部位,对那 时的学生来说是颇有新鲜感的。钱夏讲的国文课更有 特点,《太平天国檄文》,史可法的《答清摄政王书 》,黄遵宪的《台湾行》,梁启超的《横渡太平洋长 歌》等等,仅从选篇便可得见那种扫除虏秽,再造河 山的气韵。晚年的茅盾仍然记得那“桓公九世之仇, 况仇深于九世;胡虏无百年之运,矧运过于百年”的 警句。另一位教国文的杨先生也使茅盾折服,他的名 字是杨笏斋。杨先生对学生说:“明末江南有个复社 ,继东林党之后抨击阉党和权贵。现在李莲英的党羽 ,仍然嚣张,顽固大臣操持国政,形式与明末相近。 ”所以他就用复社首领张溥(天如)编选的《汉魏六 朝百三家集》来教学生。这位杨先生是好古的。他称 赞《庄子》:“庄子的文章如龙在云中,有时见首, 有时忽见全身,天矫变化,不可猜度。《墨子》简直 不知所云,大部分看不懂。《苟子》、《韩非子》倒 容易懂,但就文而论,都不及《庄子》。”他的教学 使少年茅盾第一次知道了先秦时代的“诸子”。但对 他的训导“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的正宗;诗 要学建安七子;写信拟六朝人的小札;举止要风流潇 洒;气度要清华疏旷”,茅盾却不是满意的。在这种 情势下,茅盾一面承受着严格的古代文章典籍的训练 和滋养,一面也对那种刻板的古旧生活感到厌倦。他 后来说:“那样的陈腐闭塞几乎将我拖进了几千年的 古坟里去。”于是,他几乎把课余的时间都消磨在看 小说上。古典小说的兴趣,使少年时代对绘画的兴趣 渐趋于淡化。他说:“那时候我对于绘画的热心比起 小学时代来,却差得多了。原因大概很多,而最大的 原因是忙于看小说。课余时间全部消遣在小说上头, 绘画不过在上课时候应景罢了。”‘咕代文学中的说 部,不断地启迪他的文思,也影响到他的文章风格与 框架。国文老师感到了这点,对他的作文的评语是“ 文思开展”,却也不无担心地说:“有点小说调子, 应该力戒!” 中学时代的体育课,茅盾似乎都不怎么过硬。茅 盾说:“我第一次练习‘走天桥’时,体育老师告诉 我:眼朝前看,不朝下看,就能在天桥上走回来。” 老同学示范后,茅盾在操练时确实也从天桥上走过去 了,可是回来的时候,走到一半朝下一看腿就发软了 ,于是不敢往前再走,只好骑在天桥上慢慢地爬到彼 端。至于翻铁杠,茅盾就更加犯难。人家身子一翻就 抓住了铁杠,茅盾的身体矮,需要老师抱上杠去,老 师一松手他就落下来了,如此数次,惹得同学大笑。 所以他也就不再学铁杠了。 体操中的枪操和在植材小学上学时也有些异样。 茅盾在植材学习时的枪操用的只是木棍,现在却是真 枪了。这种枪据说是从国外买来的。能装九颗子弹, 打完后不过半分钟就可装好,同学们都称它为“洋九 响”。不过,少年茅盾当时的身高还不及枪高,上了 刺刀以后就更显得人矮小起来。他说:“枪不知有几 斤重,我提枪上肩,就十分困难。枪上肩后,我就站 不稳。教师喊开步走,我才挪动一步,肩上的枪不知 怎么地就下来了。我只好拖着枪走,真成了‘曳兵而 走’了。”从此以后,茅盾对体操这门课只好免修了 。此外学校组织的“远足”,茅盾虽然也欣然地参加 了,但那结果也并不怎样理想。不过后来茅盾的体会 是,这是一种实际训练,因此所谓“远足”,也是“ 急行军”的别名罢了。原来,在沈谱琴的心目中,湖 州中学就是他的一个反清革命的据点,因此他时时有 意地在强化学生的体育训练。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