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哲人:张世英先生纪念文集
作者简介
文集作者多为国内外专业学者和张先生亲朋好友,其中不乏名家、大家。包括:北京大学叶朗教授(主要著作有《美在意象》《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大纲》等);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主要著作有《从现象学到孔夫子》《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等);清华大学陈来教授(主要著作有《朱熹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等);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主要著作有《庄子的思想世界》《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等)。
内容简介
张先生这几年常说,他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但他胸中仍然波涛汹涌,万马奔腾。张先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依然十分旺盛。同冯友兰先生、朱光潜先生一样,张先生也是“欲罢不能”。这说明做学问是张先生的生命所在,张先生的学问已经进入他生命的核心里面。 近二十年,我和张先生的交往比较密切,深受张先生的思想和著作的启发。启发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三点,一是张先生对超越主客二分的“万物一体”的哲学阐述,这对于我们突破美学研究的旧的思维模式,对审美活动(美和美感)获得一个新的理解有重大的启发。二是对人生境界的论述。人生境界的学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冯先生说,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就是人生境界的学说。张先生从冯友兰接着讲,强调哲学和美学都应该有提升人生境界的功能。我非常赞同冯先生、张先生的说法。我研究的是美学,我认为审美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但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是提高人的人生境界。我的《美在意象》一书的最后一章就是讲人生境界。这是受冯先生、张先生的启发。三是美感的神圣性的思想。张世英先生在《境界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美感的神圣性”这个美学观点,我认为这个观点集中体现了张先生本人的人生追求。张先生指出,讨论“美感的神圣性”的意义,就在于赋予人世以神圣性。美除了应讲究感性形象和形式之外,还具有更深层的内蕴。这内蕴的根本是在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中,感受人生的最高的意义,从而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我们从张先生的人生和著作中处处可以看到这种对高远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张先生的著作是他的最深心灵的呈现。我们读张先生的著作,不单纯是读到文字,而且是读到张先生的人格性情,心灵节奏,生命情调。张先生的著作有一种从他心灵深处发出的光芒。这是一种精神的光芒,一种对高远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这种精神追求,给人生注入了一种严肃性和神圣性。 张先生的人生是圆满的。赵朴初《遗嘱》说:“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弘一法师《辞世二偈》之二说:“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些遗言,都显示了一种人生圆满的喜悦。张先生书法集中的两句话:“心游天地外,意在有无间。”同样显示了一种人生圆满的喜悦。 张先生辞世时十分平静。听张先生的家人说,张先生是在熟睡中辞世的。而且头几天就嘱咐家人,身体如有不适,要留在家中,不要去医院。可见张先生对自己生命的来去和人生的圆满有十分清晰的自我感觉。这是一位哲学家的圆满。因为人生的圆满,所以对生命的来去持有平静的心态。 张先生去世了,但是张先生并没有离开我们。张先生的学问,张先生的精神,张先生的人格,张先生的爱心,都依然伴随着我们,依然照亮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去从事文化学术的创造,去追求人生的神圣价值,追求人生的圆满和平静。 (摘自叶朗:《悼念张世英先生: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本书为百岁哲人张世英先生纪念文集,文集作者多为国内外专业学者和张先生亲朋好友,寄寓了对张世英先生的无限追思和感念之情。 1. 深具价值的张世英思想研究参考书。 张世英先生是新中国研究黑格尔最早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位哲学家,其盛名远播海外。从师友的回忆中,也看到新中国西方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的一个侧面。从他人的眼中,亦可窥见张先生为学为人的高尚。 2. 一部寄寓浓厚情感的回忆录。 先生的众多师友(其中不乏名家、大家)和亲人,借这部纪念文集寄寓对先生的无限追思和感念。每位作者都深切回忆了与张先生的交往的点点滴滴,有些篇章的作者还提供了本人与张先生交往时所拍照片,许多照片都是首次公开发表。书前附有浓缩张先生一生经历的彩色插图,制作精美且富有纪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