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一百首

宋诗一百首
作者: 周啸天 注评
出版社: 商务国际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8.90
折扣购买: 宋诗一百首
ISBN: 9787517608042

作者简介

周啸天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四川省诗词协会名誉会长。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中国经典诗歌研究专家,旧体诗创作倡导者与实践者。曾获《诗刊》首届诗词奖第一名、第五届华夏诗词奖第一名和2015“诗词中国”杰出贡献奖等。著有《啸天说诗》《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诗词赏析七讲》《诗词创作十日谈》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等。

内容简介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①,只待行人酒半酣②。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作  者 郑文宝(953 年—1013 年),字仲贤,宁化(今属福建)人。有文集二十卷,已佚。 注  释 ①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画舸(gě):船的美称。春潭:春江沱,可以泊船处。 ② 半酣:半醉。 简  评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汉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以此立题。这首诗在句调上明显地仿照唐诗“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韦庄《古离别》),但又翻出了唐人手心。精彩之处在三、四句:“不管烟波与风雨”的意思是离别是一定的,不可挽回的,烟波阻挡不住,风雨也阻挡不住;“载将离恨过江南”更将无形的离愁别恨,比拟作实体,即可以装船的货物,是作者的一大发明,影响深远。苏轼“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虞美人》),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石孝友“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玉楼春》),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西厢记》),陆娟“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代父送人还新安》),都处在郑文宝此诗的延长线上。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①。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②。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作  者 王禹偁(954 年—1001 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世代务农。太平兴国八年(983 年)进士。历任右拾遗、翰林学士、知制诰等。遇事敢言,屡以事贬官。真宗时,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为宰相不满,降知黄州。后迁蕲州,病卒。有《小畜集》《别集》《承明集》《制诰集》《四六》《后集诗》《五代史阙文》。现存文集有《王黄州小畜集》《王黄州小畜外集》。 注  释 ①信马:让马随意前行。 ②白雪:指荞麦花,以其色白。 简  评 这是诗人谪居商州时写的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写马踏山径,道旁满是野菊花,人的兴致很高,所以信马随意而行,是信手拈来之句。颔联为全篇之警策。“数峰无语”这个否定的命题,假设着一个肯定的命题,就是仿佛它能语、欲语似的,这样它才不是一句废话,而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含晚籁”与“立斜阳”,无不是写自然于“我”有深情,所谓“相看两不厌”也,这是野兴很浓的又一表现。中国诗的胜谛在赋外物以生命,使外物的精神与创作主体的精神息息相通,此即是。颈联拈出棠梨的红叶、荞麦的白花,秋色秋香,自然成对。尾联写兴致勃勃之际,忽然袭来枨触。原来山村一座小桥、原上数株老树,十分眼熟,像煞故乡景物。这是一种真切的生活体验,在中晚唐诗中已有类语,如欧阳詹《蜀门与林蕴分路后屡有山川似闽中因寄林蕴蕴亦闽人也》“村步如延寿,川原似福平。无人相共识,独自故乡情”。不谋而合,无妨两存。 春居杂兴①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②。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③。 注  释 ①杂兴:杂感。 ②商州副使:时诗人谪为商州团练副使。 ③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恰似春风 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简  评 这是一首闲适之作,与前诗写作年代相同。诗人说,春来竹篱下的两株桃杏皆已发花,装点了“我”这个商州团练副使简陋的住宅;但这一天刮起大风把花枝折断,树上的黄莺也飞得无影无踪,好像故意要和“我”过不去似的。责问春风,是极无理语,但颇有情致——活生生表现出诗人的气恼。然而诚如诗人的儿子所指出,这个构思与杜甫诗句相似。不料诗人听后很高兴,不但不放弃,还咏一诗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表明是暗合,而不是明抄,所以不心虚。事实上,这句构思与杜甫诗虽同,措辞却有别致。关键在“和莺”二字,造句有创意,为杜诗所无,也更见精彩,意思是春风把桃杏花枝吹折不说,还把枝上黄莺一齐吹走,岂不一倍可恼? 1.丛书编者周啸天为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中国经典诗歌研究专家。 2.选:精选宋代五十多位著名诗人的代表性诗作一百二十余首,呈现了宋诗独特的风貌和理趣。 3.注:意义精准,诠释到位。用典词句,注明出处。 4.评:语言精练,风格幽默,角度新颖,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新的启发。 5.图:精选插图三十余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