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90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飞天 陈晓斌 佛陀在成正觉以前,转世五百五十次,其中包括一次 石工,一次雕刻工,一次舞蹈家。这篇文章,讲述民族舞 剧《丝路花雨》的诞生。 缘起 1977年10月11日,西北重镇兰州,天蓝气爽,瓜果飘 香。当晚,城南皋兰山下的西北民族学院大礼堂灯火辉煌 ,甘肃省歌舞团新剧《骄杨颂》正在彩排演出,等待省领 导和专家审查。 “打倒四人帮,文艺得解放”,十年“文革”结束, 甘肃省文艺工作者与全国文艺工作者一样,纷纷摩拳擦掌 ,准备大干一场。当时全国文艺创作题材主要集中在愤怒 揭批“四人帮”、热情歌颂“老革命”两个方面,在这样 的背景下,甘肃省歌舞团推出大型多幕舞剧《骄杨颂》。 时任歌舞团团长易炎说:“一种紧迫感、一腔蕴积’的创 作激情,使大家躁动不安,于是我们组织起来,怀着对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杨开慧烈士的无限敬仰,排练了舞剧 《骄杨颂》。”(《丝路寻梦记》)之前,团里搞了两个舞 剧《拥军渡》《岷山颂》,都没有通过上级审查,日常只 能演几个样板戏,二百多人的省级歌舞团,演出票房不佳 ,维持运转困难,这次,演出人员热切期望得到领导的肯 定,能够打个翻身仗。“我不赞成。”时任甘肃省委宣传 部副部长陈舜瑶第一个发表意见,“《骄杨颂》是湖南省 创作的节目,咱们学演是花了一定的工夫,可杨开慧的题 材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抓,我们为什么要重复别人?很 明显,我们这是在吃人家的剩饭!”这番话让大家始料不 及,编导们的心悬起来,演员们面面相觑,场面冷下来了 ——当时杨开慧的题材全国已有二十七家剧团用话剧、歌 剧、舞剧等不同形式在演出。 陈舜瑶环顾四周,见人们紧张起来,便缓和了语气, 接着说道:“我们的文艺创造,不能往公式化的死胡同里 再走下去了。我们要敢想敢干,大胆创新。我有一个想法 ,咱们甘肃有个敦煌嘛,这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那里 有许多宝贵的遗产,为什么不去研究它,不去反映它?老 搬别人的节目,这样长期下去,我们的节目就会失去生命 力,更重要的是缺乏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这番话引起全场震动,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吴坚朗声表 态:“舜瑶同志说得很对!我们不能唯别人马首是瞻,文 艺创作要走自己的路子!” 一番话点醒梦中人,全新的创作理念在省歌舞团中引 起强烈共鸣和反响,大家的创作激情被激发出来。 陈泓、赵之洵、晏建中等歌舞团人员回忆:“领导的 好建议,打开了我们的创作思路,指出了我们的奋斗方向 ,点燃了我们反映敦煌壁画的火苗。”(赵毅《敦煌艺术的 风采》)新剧审查会变成了新选题的布置会,从向上看、向 外学,转到向下看、向内学。 任务到了团里,却难以落实。当时背景下,不少人对 反映敦煌壁画创作心存顾虑,认为是宣传封建迷信,团内 辩论了一个月,不能定论。最后,省委宣传部拍板,派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