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简述/大家小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1014/19/20221014195858172.jpg)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清史简述/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14294
郑天挺,福建长乐人。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参与厦门大学筹建与教学,兼任图书部主任。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4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开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副校长。郑天挺先生长期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著有《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清史探微》《清史简述》《探微集》等著作,曾应中华书局之邀点校《明史》,并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与翦伯赞共同主编)、《明清史资料》、《中国历史大词典》等书。
二、清军入关与统一全国 1644年清军人关正处在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最尖锐 、农民军胜利发展的时期,这时,李白成攻下了北京 ,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清军在这个时候人关,究竟是 偶然的还是有计划的呢?应该说是有计划的而不是偶 然的。从一般历史来看,新兴的民族总是活跃的,具 有新的生命力,总是要求发展的。这时满族建国二十 九年,不断进占明朝土地并且数度进人长城,其所以 在这个时期又一次人关,不可能没有希冀愿望。从史 料上来看,清廷人关前听到农民军节节胜利,就要求 与农民军合作。1644年正月清方写信给李自成农民军 ,这信送到了大同,信上说要与农民军合作,“协谋 同力,并取中原”,并且说“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 ”,就是将来把明朝的领土与农民军平分。当然农民 军不会出卖农民接受这个条件,只回答说这封信已经 收到了,可以转呈给大顺政权领导人,就拒绝了。从 清军在这年正月提出与农民军合作,要求平分明朝的 土地来看,可以说明后来四月的人关是有计划的,不 是临时发生的。当然,清统治阶级在这时也存在内部 矛盾,但这不是主要的;满族这一新兴民族要求向外 发展,才是主要的。 我们知道,清军入关是吴三桂“请”进来的。大 汉奸吴三桂“请”兵人关,这是事实,对于这样一个 事实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呢?没有吴三桂“请”兵,是 不是清兵就不进关呢?我们说,吴三桂“请”兵,对 清兵入关起了缩短里程提早时间的作用,即使他不去 “请”,清军也是要人关的。在三月底,清军已有出 兵准备。四月初九日多尔衮统清军南行。当时清廷还 不知李自成已人北京,想随农民军之后拾些便宜。但 是吴三桂重军驻守在山海关,要进关就会发生战事, 必致拖延时日,因此他们计划不攻山海关,而从喜峰 口、古北口一带进入长城,由蓟州、密云疾行而南。 军队已经出发了,恰巧吴三桂的“请”兵信来了,于 是清兵转道从山海关长驱直入,避免了军事冲突,缩 短了进军路程,同时也打乱了农民军的全盘计划和整 个部署,影响到大顺政权的安危。当然,清军人关是 预定的,吴三桂不“请”兵他也会来,但是不能因此 不把吴当作汉奸。农民军的原定计划是一面肃清北京 明政权,一面招降京外明兵,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也 在内。吴三桂不投降就派兵去打,消灭吴三桂然后应 付满族独立政权。因此农民军到了山海关。但这时, 清军在吴三桂“邀请”之下,很快进了关,李自成的 整个计划遭到破坏,部署被打乱了。所以我们说吴三 桂是出卖人民利益的罪人,是大汉奸,罪孽深重。有 人说,满族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民族,要进来就进来, 不必分彼此;吴三桂“请”清兵也不能算汉奸,他不 “请”,清兵也要来。我看话不能这样说。历史人物 能翻案的应该翻案,不能翻案的还是不能翻。从后来 的事态发展可以看出,李自成如果统一了内地,纵使 清兵入了关,他一定还要迫使他们退出关外。因为尽 管都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还 是应该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分别,不能任意以兵戎相见 。各个民族不在自己的领域内安居乐业,而侵占、扰 乱、干涉、压迫别人,自己称霸,是不对的。 下面谈一谈清初的社会矛盾。 在清军人关以前,国内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 人关以后,国内的民族矛盾一度上升为主要矛盾。为 什么在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时,通过清军的人关,民族 矛盾立刻上升为主要矛盾呢?这里有其深刻的历史根 源。 1644年以前,清军与明朝一直处在长期的战争中 。经过长期的战争,明朝在辽东一带失去了大片直接 管辖的土地,领域愈来愈缩小,死伤当然也不少,所 以民族矛盾具有历史根源。另一方面,满洲族在1644 年以前曾五次出兵进扰明朝,这五次分别在1629年、 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有时进人长城, 有时围困北京,有时甚至到了德州,进入黄河以南。 在这五次中,掳掠了大批人口、牲畜和财物,人民受 害严重。这五次时间相距很近,几乎是两年一次大掳 掠,使当时的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的威胁。加之 ,满洲的语言、风习和汉族人民歧异,这种差异就包 含着矛盾。总之,历史造成的许多矛盾的积累,使有 些人受到了直接损害,有些人又怀有间接恐惧。所以 ,一听说清军人关,民族矛盾立刻尖锐起来。后来所 说的什么“扬州十日”(1645年)、“嘉定三屠”( 1645年)、江阴守城八十天(1645年)、湘潭何腾蛟 遇害(1649年)、桂林杀明官四百七十三人(1651年 )……都是历史事实,是清军人关以后民族斗争的反 映,不是因此而引起民族斗争。正是由于前述的历史 根源,清军才一人关,民族矛盾就立刻发展成为主要 矛盾。整个关内人民在农民起义军倡导下,迫使南明 封建王朝一致起来抵抗清军。但是,这种情况没有继 续多久,阶级矛盾又转化为主要矛盾了,这也是事实 ,但我们总不能把它说成完全没有民族矛盾。如果这 样说,那么人民抵抗开始入关的清军就解释不通了。 当然,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完全看作是两回事是不 对的,民族矛盾实质上是阶级矛盾,是在一定条件下 通过民族矛盾形式表现出来的阶级矛盾。例如:1650 年(顺治七年)七月多尔衮拟建避暑行宫,令户部加 派直隶、山西、浙江、山东、江南、河南、湖广、江 西、陕西等九省(当时共十五省,而云、贵、两广四 省还未完全统一)钱粮二百四十九万余两作为工程费 用,这无疑是阶级矛盾,但由于清军人关才六七年, 自然引起民族矛盾的加剧。所以,认为民族矛盾为主 而否认当时有阶级矛盾存在,是不确切的;但是,因 此而认为清初就没有民族矛盾,也是不确切的。1645 年(顺治二年)春正式颁布“圈地令”,满人用政治 势力强制占夺汉人的土地;到了1651年(顺治八年) 停止圈涿州等十三州县地。这种圈占土地的行为当然 要引起民族矛盾的加剧,而16511年圈地的取消正是 由于汉族人民激烈地反对、民族矛盾尖锐化而被迫取 消的。这件事也说明了民族矛盾的实质就是阶级矛盾 。但不能把两者完全混为一谈。 1651年(顺治八年)时,清朝统治者说,前两年 对明朝的宗藩杀得太多了,今后不要再杀,凡是明朝 的旧贵族都找来恩养。这种杀戮政策的缓和,正是民 族矛盾的反映。 P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