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大师(今天如何读老舍)/今天如何读经典
作者简介
石小寒,山东茌平人,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老舍研究学会常务理事,聊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长。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20篇;出版专著3部。
 主编介绍
刘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马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与一等奖。
李春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传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多个。
内容简介
引言:市民世界的悲情叙述
在中小学课本中,老舍入选的作品最多,他的《养花》《在烈日和暴雨下》《我的母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话剧《茶馆》则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多次远渡重洋赴海外演出。《想北平》《济南的冬天》等散文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骆驼祥子》《断魂枪》《四世同堂》等小说跻身世界文学殿堂,成为海内外畅销的文学经典。
经典就注定要面对不同时代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文本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的阅读兴趣也在转移。如今人们更愿意听小说、看电影,或者以游戏的方式体验网络小说的冒险与传奇。在这个以数字化、图像化为潮流的读图时代,碎片式、浏览式的轻阅读成为时尚。与此同时,那些厚重而严肃的经典文学遭受极大的冲击,以至于老舍这等经典作家的作品鲜有人读。然而,经典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文化宝藏,镌刻着灵魂深处的心灵密码,也在冥冥之中指引生活的未来。
与其他作家相比,老舍对于市民世界的丰富展示是其创作的一大特点。如果说鲁迅主要致力于开掘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那么老舍的创作则照亮了整个市民阶层的生存图景。因为老舍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所以他更加能感受到底层市民生活的艰辛,并用文学的眼光来烛照市民世界。在老舍笔下,市民生活虽然也有些许温情的慰藉,但更多是因为世道不公和社会黑暗而陷入苦痛的深渊,比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和小福子、《月牙儿》中的女孩子等。当老舍描绘底层市民的生活时,也就带上了一层悲情的色彩。
“平民”和“大师”是20世纪最常见的两个词,但也是最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人。恐怕唯有老舍能让这两个词并不冲突地在一起,而这两个词恰好概括出老舍的为人与为文。
季羡林回忆老舍说:“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季羡林对老舍的评价是准确的。老舍朋友遍天下,三教九流都能成为他的座上宾,而他身上也没有文人的酸腐气。因为老舍本就出身贫寒。他说:“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老舍可说是中国历代作家中非常贫寒的一位,这让他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因为出身贫寒,老舍饱受歧视,且他所受的教育是平民教育,他的生活经验几乎都来自市民社会,这让他成为一个本分而又善良的人,这也注定了他和平民站在一起。
从1926年正式登上文坛起,老舍就用他独特的视角和风格书写丰富的市民世界。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这是他在英国的牛刀小试,尽管尚不完备,但幽默的语言、浓郁的京味已经引人注目。随后的十年间,老舍进入创作高潮,《离婚》《骆驼祥子》等作品相继问世。至20世纪40年代,老舍声望日隆。1944年4月,为纪念老舍创作二十周年,文艺界推崇他为“新文艺的一座丰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舍又在戏剧创作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他的《龙须沟》《茶馆》成为东方话剧的典范。党和人民对其卓越贡献给予高度赞扬,并授予其“人民艺术家”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