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精)

受戒(精)
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49.50
折扣价: 29.30
折扣购买: 受戒(精)
ISBN: 9787533948498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内容简介

受 戒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 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 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 来得走一会儿,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 。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 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 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 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 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 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 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 ,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 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 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 ,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 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 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 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 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 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 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 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 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 。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 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 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 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 的号子:“格当嘚——”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 ,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 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 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 、“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 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带了一件他自己 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点,给明子穿上 。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 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 ,就随舅舅走了。 他上学时起了个学名,叫明海。舅舅说,不用改 了。于是“明海”就从学名变成了法名。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 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 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 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 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 看看。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