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探索(2018年第4辑12共2册)

诗探索(2018年第4辑12共2册)
作者: 编者:林莽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8.80
折扣购买: 诗探索(2018年第4辑12共2册)
ISBN: 9787521203035

作者简介

吴思敬,**诗歌评论家、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师范学院分院讲师、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林莽,原名张建中,生于1949年11月,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为“白洋淀诗群”代表诗人之一,出版有《我流过这篇片土地》《林莽诗选》《穿透岁月的光芒》《永恒的瞬间》《林莽诗花集》等诗集、散文集八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内容简介

新诗:现代中国的“一个语言身体” ——对百年新诗成就的一种认识 向卫国 随着新诗百岁大寿的到来,关于新诗百年成就的评价早已成为众多诗人、诗歌评论家和读者关注的重要话题,相关研讨会也时有召开。两种相反的声音貌似都很高调:一是高度肯定新诗的成就,认为中国新诗名家辈出,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已有相当一批诗人可以跻身****诗人行列;另一种声音持**相反的论调,认为中国新诗并未形成有效的传统,既无诗人大家,也无足以传世的作品,是一场**失败的语言实验。还有一些声音当然就处于中间或中庸状态,强调一种所谓一分为二的态度。各种声音的代表人物,关心诗歌的人士都是熟知的,在此不一一列举。 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新诗的各方,往往出于经验主义的印象或某种情绪化的义愤者多。在立论的时候,大多忽视了一个基本前提,即新诗的发明者发明新诗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因此,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一言以蔽之,发明新诗的理由主要就是一条:旧诗的语言形式空间不足以容纳*益现代化的国人生活“丰富的材料”“高深的理想和复杂的感情”,尤其是对于现代中国革命时代前后瞬息万变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益复杂的*常生活状态而言。不过,关于诗的语言形式局限与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丰富性之间的矛盾,并非始自现代,而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活和文化在历史遭遇和发展中一种长期累积的问题。适之先生早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就已指出:“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可见,语言的革命不仅仅是诗歌的要求,也是国人生活和汉语文化发展的必然命题。“白话”在新诗之前早已在汉语系统内部存在着,只是它并未发展到需要**取代“文言”的正统地位,因而未曾被有效地关注和系统地整理以取代文言。 就诗而言,这好像是一个形式问题或诗体问题,但就语言而言,却是一个关涉语言本体的大问题。随着对诗与语言认识的双重深化和深入,**的诗人和批评家都早已意识到,语言并不只是诗的载体或工具,语言的*新必关系到诗歌本体的*新。反过来,诗的革命则同时带来语言的革命。也许我们很难一下子在所有的层次上或复杂的逻辑关联中讲清楚诗与语言的同根同源或二者命运的同质同步,这里面的关系复杂多变,但经验告诉我们,事实的确如此。正如,当代**诗人兼批评家臧棣所言,“在新诗的问题上,人们经常会不自觉地从趣味的角度去看待新诗与汉语的关联,总觉得新诗与汉语之间有莫名的隔阂。这里,*根本的情形被忽略了。从文学实践的角度说,新诗给予汉语的是一个新的语言身体。”(2011年12月12*)“一首诗的诞生意味着一种语言的诞生。”(2012年1月30*)...... 《诗探索》 编辑委员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 发现和推出诗歌写作和理论研究的新人。 培养创作和研究兼备的复合型诗歌人才。 坚持高品位和探索性。 不断扩展 《诗探索》 的有效读者群。 办好理论研究和创作研究的诗歌研讨会和有特色的诗歌奖项。 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