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在生长:让脱口秀成为行业

笑在生长:让脱口秀成为行业
作者: 徐萧,杨宝宝,徐明徽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笑在生长:让脱口秀成为行业
ISBN: 9787521748338

作者简介

徐萧 复旦大学史学硕士,诗人,澎湃新闻资深记者。入选《诗刊》社第36届青春诗会,出版有个人诗集《白云工厂》《万物法则》。曾获得第30届、31届上海新闻奖。 杨宝宝 澎湃新闻文化记者。有近十年一线文化新闻报道、编辑经历。曾获上海新闻奖、澎湃新闻年度副刊奖。 徐明徽 澎湃新闻资深文化记者。十余年行业报道经验,多次获得上海市级新闻奖、澎湃年度好稿奖。

内容简介

第1章 “没人看见草在生长” 2010 年,第41 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25 岁的翻译程璐在深圳的出租屋里,完成了以色列馆设计理念和馆内产品的翻译工作。 差不多同一时间,比程璐大一岁的海源已经从医药企业跳槽到了保险公司;同样26 岁的王自健重新捡起相声,组建了自己的相声团体“北京第二班相声大会”;李诞正上大学二年级,为了看一眼阿城,坐了几十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广州赶到北京。 彼时,王建国还不叫王建国,他以另外的笔名在网络上连载小说,做着他的文学梦;后来被称为“脱口秀天花板”的周奇墨感觉自己的内向程度已经近乎病态;而杨笠刚刚考入北京服装学院,正在为无法融入时髦的同学集体而苦恼。 彼时,他们还不知道,几年后,一家叫“笑果”的公司会陆续找到他们,为了一个叫“脱口秀”的东西。 观众可能比表演者更好笑的时代 中文世界的“脱口秀”,是英文“talk show”(谈话节目)的音译,但对应的其实是西方的stand-up comedy(单口喜剧),类似于中国的单口相声。有别于talk show,stand-up comedy 通常在喜剧俱乐部、酒吧、剧场等场所演出,一般由一个演员面对观众讲搞笑段子。这种名实错位,早期引起过一些讨论,“单口喜剧”“站立喜剧”“立马逗”等译名都被提出过,但随着“脱口秀”这个命名深入人心,也就约定俗成了。当然有些俱乐部和演员也依然在坚持使用“单口喜剧”的名称。 在西方发展了上百年后,脱口秀在20 世纪90 年代为香港率先引入,逐渐成为粤语地区深受大众喜爱的喜剧形式,香港艺人黄子华按粤语发音将其译为“栋笃笑”。 2007 年,香港出现了大概是华人世界最早的脱口秀俱乐部。这家名叫TakeOut Comedy Club(外卖脱口秀俱乐部)的中英双语俱乐部由美籍华人Jami Gong 创办,在他的帮助下,深圳诞生了中国内地第一家脱口秀俱乐部——外卖脱口秀。 不过,这家脱口秀俱乐部诞生以前,脱口秀在中国内地并非一片空白,一些电视节目和个人表演已经在引进和融入西方脱口秀的形式了。其中值得一提的所谓“脱口秀”节目,当数湖南经视频道的《越策越开心》和东方卫视的《东方夜谭》,而个人表演则不得不提融合上海本地滑稽戏的脱口秀形式和黄西的英文脱口秀。 《越策越开心》是湖南经视频道在2002 年5 月推出的一档娱乐脱口秀节目,由在当地广受喜爱的主持人汪涵和马可主持。节目前后持续了14 年,深受当地乃至全国观众的欢迎,还曾获得2006 年《新周刊》中国电视节目榜最具民间智慧电视脱口秀奖,成为2007 年《综艺》年度脱口秀搜狐网络票选十强。 尽管以“脱口秀”节目获奖,但实际上它与我们今天理解的脱口秀不能等同,观众也并没有多大意识将其与脱口秀挂钩,只是将其视为一档与众不同的湘味综艺节目。整个节目分为前戏、歌舞秀、越播越开心以及嘉宾表演四大单元,选取流行元素、坊间话题,邀请知名艺人、特殊身份的行业人士,以及一些普通老百姓参与节目,通过影片桥段剪辑、方言笑话、短剧、访谈、音乐演绎等各种形式组合成一幕幕笑料频出的场景,这里面显然具有了很多今时今日我们所知的脱口秀元素。 与《越策越开心》差不多同时播出的《东方夜谭》,被誉为“内地脱口秀鼻祖”。《东方夜谭》以评述当时的社会热点、民生问题为主,主持人刘仪伟语言幽默、略带犀利,副主持小蔡插科打诨,二人的组合颇有相声中捧逗的味道。尽管有些探索性的意味,但这档节目在屡屡创造了此类节目收视神话的同时,也奠定了东方卫视做脱口秀节目的基础,直接或间接催生了此后包括《今晚80 后脱口秀》在内的一系列脱口秀节目。 然而在当时,这些早期的探索并没有让“脱口秀”三个字深入人心。 笑果文化官方重磅新书!“脱口秀不是段子,是你被生活猛烈撞击后发出的笑声。” 梁刚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 孙甘露(著名作家)/ 罗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鼎力推荐 梦想与坚持、迷茫与困惑,他们的故事,是这个时代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澎湃新闻持续1年进驻式追踪,全面客观梳理资料及深度采访李诞、程璐、王建国、梁海源、杨笠、庞博、呼兰、颜怡颜悦、王勉、周奇墨、杨蒙恩、徐志胜、鸟鸟、小佳…… “我在生活中有很多不能表达的东西,没有可以表达的渠道,没有可以沟通的人,才会想去上台,跟一帮不认识的人去讲述内心最深的焦虑和困惑。” “我在里面找到了自己。” 从无到有,再到文化现象,他们的坚持与努力成就了这个行业,这个行业也成全了他们的梦想 超30位台前幕后人员心声袒露,脱口秀行业发展史全梳理,内容产业生态现状和未来发展全探索! 从“平地抠饼”到“人人都能说五分钟脱口秀”,“做行业”一直是他们最大的现实主义,也是最大的理想主义。 “仅关注内容肯定是死路一条,必须构建全产业链”,文化从业者都该看看的经验宝典 本土原创的出路是什么?观众期待哪些?人才的吸引、管理与持续孵化?城市与文化的共生共荣关系?“脱口秀+”的新型营销局面?…… 脱口秀,改变了我们什么? 以自嘲作表达,是这一代年轻人消解沉重命题的方式——引入经济学、文化学、传播学学者视角,全面剖析脱口秀内在的真实与解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