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笑了我装的

我笑了我装的
作者: 洪培芸 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6.00
折扣购买: 我笑了我装的
ISBN: 9787513946452

作者简介

洪培芸 临床心理师、作家、讲师。著有《我笑了,我装的》《人际剥削》(已售出中国大陆简体字、韩国版权)《为什么关系融洽,另一半仍出轨?》《心理防卫》及《疗愈内疚》等。 在《50+:用新的方法,创造自己的理想老后》撰写专栏,为《东风“单身行不行”》等谈话类节目来宾,也是各大企业、大专院校、广播及Podcast节目争相邀访的心理学专家。 对洪培芸来说,“认识自己”就是改变人生的起点,“活出自己”则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持续行动”让一切成为可能。

内容简介

一定要积极正向、温柔可人吗? 我们都习惯对他人伪装自己,最后连自己都蒙蔽 为了拿下一张订单,为了达成一笔交易,为了应聘上心目中的理想工作,为了获得心上人的青睐,为了得到许多人的好印象与喝彩…… 为了获得这些好处,我们运用着各式各样的方式,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伪装自己。 电影《金翅雀》里,有这样的一幕:男主角看着穿衣镜里的自己,说:“我们习惯对他人伪装自己,到头来,我们连面对自己也在伪装。” 为什么呢?因为对他人伪装自己,可以得到约定俗成的好处;而对自己伪装,可以逃避自己所不敢触碰的生命课题。 衣冠楚楚,西装笔挺,眼神流露着自信及满意,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是如此完美无瑕,大方得体。然而,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故事呢?那些背负了一辈子的秘密呢?从小到大如影随形的生命课题,来自原生家庭里的记忆及烙印呢? 它们都隐藏在西装布料及光滑的丝绸底下,流淌在更深层的血液里;不反映在一言一行中,而是意在言外。 我们习惯对外人伪装,嘴里说着深得人心的话语,因为这么做可以达成自己所期待的目的,无论是现实中的交易,还是建立起他人对我们的印象,希望能被接纳、喜爱及肯定。 可是到头来,我们连面对自己时,也还是在伪装。这段描述,也是“微笑抑郁”的注解及说明。 谈谈我们的“笑脸文化” 谚语当中,有一句话是“伸手不打笑脸人”。也就是说,当你越是表现出笑容可掬、正向、乐观、积极的状态,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都能微笑以对时,就越容易得到别人的喜欢与亲近,甚至还能化险为夷,让盛怒的人放下他的铁砂掌,避开一场冲突及争执。 不可否认,这是现实社会当中,获得成功、适应社会的一种途径,但这很可能只是一种“假象”。 意思是,如果外在情境与内在感受相符,那么你当然能发自内心地感到轻松、愉快并露出笑意,但如果外在的情境引发了你的紧张、恐慌、焦虑、让人如坐针毡,这时你却还要勉强自己挤出微笑,那就是一场耗竭内在能量的徒刑。 明明内心已经出现了警报及讯号,却无法顺应自己真实的感受,处理真正的需要,还要把心力投注在外界的期待及要求之上。相当常见的族群之一,就是站在第一线的服务业人员。 他们总是被要求笑脸迎人,因为“顾客说的永远都是对的”。但顾客真的都是对的吗? 其实,我们也无须进入服务业,光是自己身为顾客的旁观者经验,就知道难以伺候的客人有很多,让人在旁看了都捏把冷汗。服务业的人们面对着客人的得寸进尺、无理取闹,还得笑着赔不是,努力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表面上是皆大欢喜,其实他们都是打落牙齿和血往心里吞,尊严都被踏在泥泞里。 这样的文化,却加深了微笑抑郁者的自我厌恶 微笑抑郁的族群,跟传统的抑郁症患者不同的是,他们还能维持正常的工作,甚至表现得非常好,也能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及活跃的社交生活。 他们不一定会食欲不振,也不会整日待在床上。然而私底下,他们对于自己有着强烈的自我厌恶(Self-loathing),他们不会让其他人知道,也不敢对身旁的人承认。而内心的煎熬,却时常在夜深人静时,啃蚀着他们。就算失眠、恐慌甚至有自杀的想法,他们也都会藏得很好。 这种厌恶,他们离不开,也避不掉。离不开工作的环境,因为转换工作容易招致外人无情的批评和没有同理心的议论;避不掉必须挤出的微笑,因为他们身为服务业,顾客至上就是唯一的信条。这些深深刻在心底的痛苦、挣扎及矛盾,是一种对自我的扭曲,自己与自己的对战,无处可逃。 卸不下的伪装,让我们越来越看不见自己 我们社会所认定的成功,不只是数字及头衔上的成功,还有态度方面的成功。所谓态度上的成功,就是正向的相关联想,就是积极、乐观、进取、精进。与之相违的,就是消极、懒散、不思进取等被归类为负向的态度及形容词。 但是,把“正向”当成唯一的价值,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我并不是在鼓励人们去颓废、糜烂或者玩物丧志,而是要学会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们的社会并不推崇中庸之道,也不太欣赏宁静致远,或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命态度。一个人,也不可能永远都是积极、乐观、怡然自得的。人们会谈论老庄,但身体奉行的,却是孔孟之道。 但是我们内心却深信不疑,始终保持“正向”,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往往当我们独处时,终于能与自己面对面,好好看着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在伪装,仍旧无法真诚地面对自己。 为什么面对自己会这么困难呢?因为与其面对、承认及处理深入骨髓里的恐惧,还不如选择隔离及逃避。因为恐惧里面,有我们不愿意面对的无能为力。 伪装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逃避,不用碰触自己内心里,那些不愿意被别人看见、不想要承认的。而这也是我们最习惯用于生存的方式。 无能为力的内在信念,导引出无能为力的外在现实 面对现实与痛苦,我们真的是无能为力吗?真的就无可救药吗?真的是无可奈何吗? 所有走过人生低潮,活出新生命的人,都会大声告诉你同样的话,那就是:“你太小看了你自己。” 同样的挫折与困境,有些人因为内在不断地负向自我暗示(我办不到、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没有能力、我不如他好运……),所以不愿意改变,甚至只是对身边的人诉苦、聊聊或者求助,也都不太能够说出口。因为他们多半是这样想的: “不要造成朋友的困扰。” “说了又怎样?事情不会改变,木已成舟。” “家人觉得我抗压性很差,还不独立怎么办?” “说出来会不会招来耻笑?” “朋友一定会觉得,这有什么好烦恼的!工作不喜欢,不做就好;伴侣劈腿,离开就好。” 难以辨识,何以使力? 所以,这也是微笑抑郁难以辨识的原因之一。 我们都知道人际关系有亲疏远近。用伪装面对别人,也用伪装面对自己,所以在不亲近的外人与真实的自己中间,就是所谓“亲近的人”,这些人包含了我们的好友,以及家人。即使是住在一起,天天都见面的室友;即使是常常透过社交软件,在线上互通有无、问候近况、八卦及聊天的老同学,或男女朋友,也无法在第一时间或者及早察觉,原来身边的人,早已戴着微笑抑郁的面具,深陷在抑郁的黑洞里面。 伪装,会是影响救援的最大阻碍。 优等生的微笑抑郁 孩子值得数字以外的美好和精彩 这是一个让人身心俱疲的时代。 这是一个让人高度疯狂的社会。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发现,全世界有 3.5 亿的人受到抑郁症所苦,到了 2020 年,它将成为身心失能的主要成因。 不仅如此,根据台湾卫生事务主管部门统计,台湾在2017 年,有将近 264 万人曾因为精神疾病造成的痛苦,而寻求医疗协助。台大精神科发表的“少儿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则发现,高达 28.7% 的孩子,患有至少一种精神疾病;3% 的孩子产生自杀意念,0.3% 则有过自杀行为。 这些研究结果及数据,令人毛骨悚然。抑郁问题不容忽视,它必须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进行更加完整地了解,而非只着眼于个人层次因素。 让人越发抑郁的 W 型社会 过去,对于心理疾病的成因,人们都认为是生理病变,或者是个人性格上的问题,例如自卑、懦弱、无能、低自尊、完美主义等。往往忽略了,“社会”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影响因素。 现在的社会形态,不仅仅是 M 型,认真说来,根本就是W 型社会。 平民百姓、中产阶级深陷谷底,再怎么努力爬,都上不去。社会贫富严重不均,每个人都羡慕并向往着豪宅、名车及奢华旅行。但是那些有钱人似乎只要靠着祖产,通过投资翻倍再翻倍,不用辛勤卖命地工作,不用一步一脚印,付出自己的时间、体力及脑力,就能快速并且持续地累积财富。 而换作一般人,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用时间换金钱,用体力换住院,却是越工作越累,而且还越工作越穷。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充裕的心力和更多的时间,能够自我增值与投资。例如学习其他能够转换人生方向、跨专业的技能;例如投入运动、持续健身,维持良好的体力及耐力。更遑论最基本的休息及睡眠时间,那是精神良好的来源。于是,一般人的工作及人生,就是过得越来越灰头土脸。 持续运转下,身心的重担也就越来越大了。 为了生存,反坠入恶性循环 当一个人越穷,就越需要花时间去赚钱。而当他花更多的时间去赚钱,也就让身体更疲惫,更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学习规划。连睡觉吃饭都是随便凑合的,累到沾了床就睡,急急忙忙间只能随意果腹,从早餐到晚餐都吃着超市便利店的食物。 在如此高压,时间紧凑,而且凡事讲求效率的社会环境下,连自己下厨烹饪的时间都没有了,哪里还能有时间,好好地坐下来,跟家人相处呢?很多情况都是,家长回到家时,孩子已经入睡了。即便难得有相处的时间,要能平心静气地交谈、分享近况及心事,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高度竞争的社会氛围、高速运转的工作形态,已经把我们的心理资源,把我们原有的耐性及好脾气都耗竭殆尽。剩下的,只有满腔的怒火和不耐烦,人们总是遇到一点小事就发飙,看什么都不顺眼。 “这次数学测试,怎么只考了八十九分?” “这么简单的题目,为什么都学不会?” “都几点了,你怎么作业还没写?” 于是,亲子关系时常产生冲突。一个只会问成绩,一个开口要补习费。亲子之间没有情感的交流,都是数字的交会。持续地日渐疏离,隔阂加深。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近况,还有内在的情绪感受,家长们不是一知半解,而是毫不了解。 精英主义下,优等生的微笑抑郁 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只大人很辛苦,孩子也很辛苦。成绩导向的升学主义下,父母总在担心子女跟不上进度,期望孩子最好能超越进度。教育改革了这么多年,总是匍匐前进,万分辛苦,就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及骨髓里所认为的精英主义并不曾消退。挖掘天赋、尊重个人兴趣发展的思维,只是嘴上说得好听罢了。 在我成长时期的联考年代,到现在都过了二十年,不断修改教材内容及考试制度,学生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反倒还愈演愈烈。 前阵子,我在学校进行心理治疗工作时,有位学生成绩优异,但却人际关系疏离。我永远记得,他是这样对我说的:“为什么要交好朋友呢?我们不是竞争的对手吗?” 这句话令我意外,也让我感到心疼及悲哀,不禁想着,究竟是他太世故,还是我太天真了? 为孩子守护数字以外的美好 成绩至上的精英主义、升学导向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都一样辛苦,也让所有人感受到更深沉的孤独。因为彼此之间都是竞争关系,没有互相支持、协助、合作及团结。同侪之间,彼此是彼此的敌人,当然让人更加抑郁和焦虑。 拉姆丝指出,微笑抑郁症的人,明明心情很低落,但却成功地把抑郁问题隐藏起来,这类的人很有可能会选择自杀。而他们也经常预期自己会招致失败,对于可能会经历到尴尬、羞辱的状况,格外地敏感。 因此,优等生更难面对、真正接纳“可能”考不好的自己,因为那是羞辱的证明。虽然他们平时成绩都很杰出,也表现优异,客观看来,没有心情不好的理由,但他们所担心、焦虑以及抑郁的,是持续困在心里,有可能发生,但是根本没有发生的未来。 除了重度抑郁症的族群,其实世界上,甚至在你我周遭,有很多人都是看似面带微笑,却让人完全侦测不到背后的自杀危险讯号。这样的微笑抑郁族群,需要有人帮助,也需要更早被看到。 …… 我很喜欢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小王子》里面的一段话:“大人总爱数字,告诉他数字以外的事情,他们不了解,也不在乎。” 我想,这是所有学生心里都会有的声音,那里面有着渴望被大人了解的期待。希望我们能在乎并看见,更多数字以外的美好和精彩。 1.亚马逊4.5高分作品。 2.本书不仅可用来自我察觉、正视内心,也可以用来帮助他人,挣脱微笑抑郁的牢笼。 3.文字亲切易懂,融合真实案例,从社会角色、角色期待与心理状态几方面切入,揭秘困扰现代人的常见心理疾病:微笑抑郁症。 4.作者为临床心理医师,专业性强,内容硬核有保障。 5.自我诊断、治疗方法学习、帮助他人走出情绪问题。本书能够帮你解决三个问题:我是不是微笑抑郁了?该怎么治愈?身边的人微笑抑郁了我该怎么帮他? 6.直面当代年轻人的情绪问题,没有人是永远完美的,要学会正视自己的脆弱与平凡,走出不合理的期待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