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与南海诸国/古都西安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散布在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广阔海域上,是一千多个岛屿组成的马来 群岛(又称“南洋群岛”),西起苏门答腊岛,东至伊里安岛以西,北抵吕宋 岛北的巴坦群岛,南达罗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群。这些岛屿的地形大多 是山岭高峻,外临深海,有许多活火山。其中,最大的加里曼丹岛则是例外 ,无活火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沿海较宽广。 地势的特征,决定了中南半岛河流的流向。沿着山脉的几条大河流,从 西往东,依次为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和红河等。其中, 红河、湄公河、萨尔温江均发源于中国。红河在中国境内称为元江,湄公河 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萨尔温江在中国境内称为怒江。由于半岛上河流多 经山地、高原,夹杂大量泥沙,因此河流人海处逐渐形成冲积平原。著名的 有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红河三角洲、湄南河三角洲等。这些 肥沃的三角洲是南海诸国农业发达的地区。而马来群岛诸岛屿上的河流则较 为短小,且夹有大量泥沙。如爪哇岛上的梭罗河三角洲,每年竟向海伸延10 0米左右。 南海地区的海域,因其地形的特征,被马来群岛诸岛屿分割成许多形态 不同的海、海湾和海峡。如属于太平洋的有班达海、爪哇海、苏拉威西海、 苏禄海、巴厘海等;属于印度洋的有帝汶海、安达曼海、阿拉弗拉海等,著 名的海湾如暹罗湾、莫塔马湾;海峡如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卡里马塔海 峡、望加锡海峡等。其中,尤以马六甲海峡为连结中西方海上交通之咽喉要 道,长约800公里,最窄处仅40公里,水深25~113米。 由于南海地区地处赤道南北,北到北纬28度多,南到南纬11度,故属热 带地区。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降雨量大,气温高,为植物生长提供了 良好的条件。 南海地区以上的自然条件,决定其盛产稻米、橡胶、甘蔗、木棉等,农 业占有重要地位;海上贸易也很发达,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中介 和桥梁的作用。同时,也就影响和制约着南海诸国的历史发展。正如许多学 者所指出:南海诸国(即今东南亚诸国)地处东方中国古文明和南亚印度古文 明之间,因而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两大古文明文化的影响。南海诸国正是在 上述两大古文明的滋润之下,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由于南海诸国在自然地理方面与东亚大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其 史前时代的文化和居民与中国大陆更是有一脉相承之关系。从20世纪以来, 西方一些考古学家在南海地区作了一些考古发掘工作,基本揭开了这里史前 时期的文化面貌和古代居民的特征。 约在二三百万年至一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更新世,考古学称之为“旧石 器时代”。南海诸地已经有人类出现,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标志。考古学 家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各地发现和发掘了一批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其中最 著名的是在今爪哇南部海岸巴索卡河谷发现的“巴芝丹(该河谷小村庄名)文 化”遗址,出土了一批用砾石打制的手锛、手斧、刮削器等。在中爪哇的北 部梭罗河流域,发现了属更新世中期的“莫佐克托人”(Modjokertensis)等 比较原始的直立人化石,以及属中更新世晚期的“爪哇人”Jova man)化石 ,距今约50万年。这一文化还一直延续到更新世晚期,即智人昂栋人(Ngand ong man)生活的时代。此外,在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 安雅辛文化”,泰国芬诺伊河流域的“芬诺伊文化”,马来西亚西北部霹雳 河流域的“淡边文化”,菲律宾境内的“卡巴尔万文化”、“塔那文化”等 ,均证明南海地区早就有古人类居住。 中外考古学家大都认为,南海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和古人类是与亚洲大陆 (特别是中国大陆)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文化上,属于一个大的传统。爪 哇人与北京人的化石,除脑量大小及进化程度不同之外,均十分相似,从而 可将东南亚蒙古人种追溯到猿人这一支来。而南海地区旧石器文化遗存出土 的打制石器工具,虽然带有本土的特色,但皆属于考古学家一般称之为“砾 石和石片工具传统”或“砍斫器传统”,与中国大陆出土的旧石器是一脉相 承,且渊源于亚洲大陆。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莫理斯(T.O.Morris)在研 究了缅甸的安雅辛文化的马圭县出土的石斧、石楔、石凿及东彬发现的小圆 石器,均与中周口店出土的相似②。甚至有证据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 ,趁更新世出现过的几次低海面期的机会,早期人类不止一次地通过“陆桥 ”扩散到原先的海岛上去。 到距今一万年前后,进入考古学称为“中石器时代”,地质时代称为全 新世。分布在今越南和平、清化、义静、太平等省,老挝北部、泰国东北部 的“和平文化”(以首先在越南和平省发现而命名),即属中石器时代至新石 器时代早期(约前争万年至六千年间)。石器仍多用砾石或石片打制而成,器 形不固定,以单片加工为其特征。居民以采集、狩猎、捕捞为生。和平文化 是在原南海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进入全新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南海地区发现更为普追。重要的遗址 有越南北部的北山文化、缅甸伊洛瓦底江至掸邦发现的遗址,菲律宾、印度 尼西亚群岛等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等。考古学家从这些新石器遗址出土的 石器中发现:一种中部突起分段的所谓“有段石锛”,遍布于今中国东南沿 海(如“河姆渡文化”)、台湾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部诸岛的新石器时代 的遗址中。因此,他们认为,中国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传播,就是 沿着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这一路线。印度尼西亚东部群岛新石器时代 文化中的磨制石器、农作物栽培、家畜驯养和陶器制作等,基本上都是从东 亚中国沿海传人的。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则与中南半岛更为近似,受其影响较深。甚至还有的考古学家认为,中南半 岛和马来群岛的新石器文化均源于中国西部。者甚至称这里是人类学家的乐 园,是人种和语言混杂一团的大杂烩。这是因为亚洲大陆不断地移民,并与 当地土著融合而产生的特有现象。从今天分布于南海地区数十种民族的人种 和语言来分析,该地居民主要还是属于与东亚大陆相同的蒙古人种,以及分 属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三大语言群的蒙古人种。具体情况如下: 在中南半岛上,包括今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诸国国内的诸 民族,均属蒙古利亚人种南亚类型,其语言系属有与中国南方和西南少数民 族相同的,如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侬人(Nung,主要分布于越南)、岱人(d ai,分布于越南北部红河上游)、寮人(Lao,分布于老挝)、掸人(Shahs,缅 甸掸邦)、泰人(Thai,泰国主要居民);属苗瑶语族的赫蒙人(}Jrnong,分 布于越南西北)、侵人(Man,在越南北部);属藏缅语族的缅人(Burmese,缅 甸的主要居民)、克伦人(Kru,分布于缅甸)、若开人(Rakhaings,分布在缅 甸西部)、克钦人(Kachins,自称“景颇”,分布在缅甸掸邦北部)、克耶人 (Kayahs,分布于缅甸克耶邦)、钦人((3hins,缅甸钦邦);属南亚语系孟高 棉语族的有扎雷人(分布在越南南部)、老听人(Iaotengs,老挝山地)、克木 人(Khmus,分布于老挝、泰国和越南)、高棉人(旧译作“吉蔑”,Khmers, 柬埔寨主要居民,越南、泰国也有此族)、孟人(又称得楞人,Mons,缅甸孟 邦)。 上述中南半岛现今的主要民族,与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人种与语言系属 相同,关系十分密切。又今越南境内主要民族越族(京族,Viets)、芒族(Mu ong)的语言系属未定,但他们与寮人、泰人一样是中国古代百越之一。因此 ,中南半岛各族大多是由中国青藏高原及西南边疆地区迁徙过去,而后逐渐 形成的。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