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庭训格言

了凡四训 庭训格言
作者: [明]袁了凡 [清]康 熙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了凡四训 庭训格言
ISBN: 9787505732445

作者简介

袁了凡(1533-1606),名表,后改名黄,字坤仪,又字仪甫,号学海,后改为了凡。明朝重要思想家。官至正六品,后遭诬陷弹劾被罢免。为学博识多才,为人公正守礼,为官清廉爱民。 康 熙(1654-1722),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8岁登极,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治世英明,奠定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了“康乾盛世”。

内容简介

了凡四训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a学医,谓可以养生b,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c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d中人也,明年即进学e,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f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g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注释】 a举业: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目的在于求取功名。 b养生:维持生计。生,指生活。 c夙心:平素的心愿。 d仕路:官场。 e进学:明清两代指童生考取生员,进入府、县学读书。 f邵子: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北宋理学家。著有《皇极经世书》。 g纤悉:微细详尽。 【译文】 我童年时父亲便去世了。老母亲命我放弃考取功名的学业去学医。她说学医不仅可以维生,还可以济世救人,并且学习一种技艺以成名,是我父亲的夙愿。后来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长须伟貌,看起来飘然若仙。我对他很恭敬并以礼相待。老者对我说:“你命中注定是官场中人,明年就能考中秀才,为何不去读书呢?”我告诉了他缘故,并请问他的姓名和住处。老者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得到了邵雍皇极象数思想的真传,命该传你。”我于是把老人带到家中,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说:“要好好招待人家。”试验老者的命理象数,微细详尽,全都灵验。我于是起了读书的念头。与我的表兄沈称商量,他说:“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学馆教学,我送你去那里寄学,很方便。”我于是拜郁海谷先生为师。 孔为余起数a:县考b童生c,当十四名;府考d七十一名;提学考e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f,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g,某年当贡h,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i,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注释】 a起数:占卜用语,通过象,即各种现实中已存事物的表征,根据既定的规则,换算为数,搭配成卦,进而通过分析卦变的各种可能性,来推断出事物未来发展的走向。 b县考:明代以后要参加考试的士子需要进行资格考试。考试分县考、府考和院考。县考一般由知县主持,内容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考试合格后才可应府试。 c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d府考:科举制度中由府一级进行的考试称府考。通过县考后才有资格参加。府考录取以后,即取得参加院考的资格。 e提学考:即院考。提学为官名。 f休咎:吉凶。 g补廪:明清科举制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为“补廪”。 h当贡:科举制度。选拔府、州、县生员入京师国子监读书。 i大尹:即尹府、县官,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 【译文】 孔老先生为我推算命数:童生县考时应考得第十四名,府考应考得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应考得第九名。第二年,我去考试,三处排名果然完全相符。又为我推算一生的吉凶:哪年考取第几名,哪年补选为廪膳生,哪年当贡生,成为贡生后哪年当选为四川一个县官,在任三年半,便该辞职回乡。到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应寿终正寝,可惜没儿子。我把这些都一一记录下来,谨记在心。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a者。独算余食廪米b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c,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d即批准补贡,余窃e疑之。后果为署印f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g,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h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注释】 a悬定:预定,算定。 b廪米:官府按月发给在学生员的粮食。 c出贡:从廪生升为贡生。 d宗师:明、清时对提督学道、提督学政的尊称。 e窃:私下,暗中。 f署印:代理行职权的人。旧时官印最为重要,同于官位,故名。这里指代理提学之职的杨姓官员。 g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提出问题称为“策问”,回答称为“对策”。 h博洽淹贯:博,知识广博。洽,理解圆融。淹,文义透彻。贯,文章功夫一以贯之。 【译文】 从此以后,但凡遇到考试,我的名次先后,都不出孔老先生的预测。唯独孔老先生说我领到九十一石五斗廪米,才能升为贡生;等到我领到七十一石廪米时,提学屠大人就批准我补了贡生,我私下里好生怀疑。后来,我的补贡生资格果然被署印杨大人驳回。直到丁卯年,提学殷秋溟大人看到我在考场上的备选试卷后,慨叹道:“五篇对策,竟如同五篇上奏给皇帝的奏议一样。怎能让如此深通广晓的儒生被埋没呢?”于是依照县里的呈文批准我升为补贡。加上之前所领的廪米,我所得廪米的总数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我因此更加坚信人一生的进退是命中注定的,运气来得早晚快慢也都有定时,因此也就淡然寡欲了。 贡人燕都a,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b。未入监c,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注释】 a燕都:指燕京,即今之北京。 b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雍,辟雍,古之大学。 c入监:即进国子监读书。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译文】 当贡生后到北京国子监读书,在留京的一年中,我终日静坐,不读文字。己巳年从京城返回,到南京国子监读书。还没有进国子监,先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我与云谷禅师于一室中对坐,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庭训格言 卷一 训曰a:元旦乃履端令节b,生日为载诞c昌期,皆系喜庆之辰,宜心平气和,言语吉祥。所以,朕于此等日,必欣悦以酬令节。 【注释】 a训曰:古代称父教为庭训。此书为康熙帝训教各皇子之言,由雍正帝即位后追述辑录而成,故每言开头皆冠以“训曰”二字,为尊古人意,又免歧义,全书以康熙帝庙号“圣祖”称之,译作“圣祖训导”。 b履端:一年之始。令节:佳节。 c载诞:记载生日。 【译文】 圣祖训导:元旦为一年之始的佳节,生日是诞辰吉日,都是喜庆的日子,宜当心平气和,说吉祥话。所以我在这种日子里,必定欣悦地应对佳节。 训曰: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译文】 圣祖训导:我们凡事均应诚心正意,而不要图虚名。我幼年即帝位,凡祭祀天地祖先,供奉神佛,必心存诚敬。至于治理政务、对待大臣,也总是诚心以对,不图虚名。所以我行事全都出于真诚,没有丝毫虚饰。 训曰:凡人于事务之来,无论大小,必审之又审,方无遗虑。故孔子云:“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a诚至言也。 【注释】 a“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二句:语出《论语·卫灵公》。 【译文】 圣祖训导:所有人对于事务,无论大小,一定要审慎又审慎,才不会留有疑虑。所以孔子说:“对不思虑的人,凡事就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待他了。”这实在是很有道理的话。 训曰: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患闻见之不广?舜惟好问、好察,故能“明四目,达四聪”a,所以称大智也。 【注释】 a“明四目”句:语出《尚书·舜典》。 【译文】 圣祖训导:国君如能以天下人的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人的心思为心思,何须担心见闻不广?舜正因好下问、好察看,所以能明察兼听,因而被称作大智之人。 训曰: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a,习以安焉b,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c也。《礼记》篇首以“毋不敬”d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注释】 a慎修思永:语出《尚书·皋陶谟》:“慎厥身,修思永。” b习以安焉:语出《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心其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c敬以直内:语出《周易·系辞》:“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d毋不敬:语出《礼记·曲礼上》:“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译文】 圣祖训导:天下事均不可轻忽。即便是最微小、最简单的事,也应当慎重对待。慎重,便是心存诚敬。无事时,心存诚敬以自我约束;有事时,以诚敬之心应对。务必始终谨慎如一。谨慎修身,思虑深远,养成习惯,便事无荒废。心中存敬,自然身心洞明澄澈。身在朝廷,就和主人在家一样,依然能够自我整理好事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敬以直内”。《礼记》开篇就说“毋不敬”,这是圣人的至理名言。 训曰: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故凡艺俱不能溺我。 【译文】 圣祖训导:作为国君,虽应信任所任用的人,但也不可轻信。居于下位的人常揣度人君的意向而迎合讨巧,人君一旦有偏好,则下面必定投其所好。我对种种技艺无所不能,你们曾见我偏好哪一项技艺吗?因此,任何技艺都不会使我沉迷。 训曰: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即如董子所云“风不鸣条”“雨不破块”,谓之升平世界a。果使风不鸣条,则万物何以鼓动发生?雨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粉饰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信以为真也。 【注释】 a董子:董仲舒,前179—前104年,西汉思想家、儒学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著有《春秋繁露》一书。“风不鸣条”三句:语出《雨雹对》:“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块,润叶津基而已。”刮风不使树枝响动,下雨不打碎土块,就可称为太平世界了。比喻风调雨顺,社会安定。 【译文】 圣祖训导:看书但不为书所愚弄,那才是高明的。如董仲舒所说“风不鸣条”“雨不破块”,谓之升平世界。假使真的风不能吹动树枝令之作响,万物从何受鼓动而萌发生长?如果雨真的不能击破土块,田地怎能耕作播种?由此看来,这只是粉饰的空话罢了。像这样的文章就不能信以为真。 1.花同样的钱,多读一本书:《了凡四训》+《庭训格言》二为一。 2.完整未删节,原文、注释、译文相结合,通俗易懂,一本搞定。 3.中央电视台12套曾播出《了凡家风》纪录片,鼓励大众认真研读《了凡四训》,从此刮起了“了凡热”。 4.我命由我不由天:累计票房50多亿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金句出处。 5.对后世道德伦理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 6.曾国藩年轻时屡试不第,一度沉沦,读罢此书奋然振作,终成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并将该书列为子侄必读“人生智慧书”。 7.此书就像一面辨别善恶的镜子,无时无刻不在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8.一位是文武双全的思想大家,一位是文治武功的盛世帝王,两人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理政无不认真对待,其思想精华都体现在了各自的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