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论史/中国书法教育文库
作者简介
朱天曙,文学博士,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文研院邀访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内容简介
梁武帝又有《答陶隐居论书》一篇,论法书真伪的鉴定和运笔结字的原理。主张书法要合乎规矩,“适眼合心”“肥瘦相和,骨力相称”。以为骨肉气势诸端,终归于“习”。他说:“程邈所以能变书体,为之旧也。张芝所以能善书工,学之积也。”梁武帝论书重工夫、重规矩,一方面体现了梁代重形式完美和人工雕饰,另一方面也是矫正魏晋玄学、弘扬儒道的体现。 南朝梁时陶弘景是一位著名的道教隐士,与梁朝皇室关系密切。《与梁武帝论书启》共五篇,为陶弘景写给梁武帝的书信,涉及法书鉴定和创作心得等内容,唐人统称为《论书启》,是关于书法鉴定的最早专文。文中对二王书法的鉴定和对张芝、锺繇、二王书法的比较,均有个人见解。如论《乐毅论》云“书乃极劲利,而非甚用意,故颇有坏字”,又论“元常老骨,更蒙荣造;子敬懦肌,不沉泉夜。逸少得进退其间,则玉科显然可观”。这些书论均有见地。 书法品藻最早、最系统严密的规范著作,当数南朝梁庾肩吾的《书品》。它与锺嵘《诗品》、谢赫《画品》共同称为南朝诗书画品评的典范作品。《书品》又名《书品论》,列举善真、草二体从汉至南朝齐梁时期一百二十三人,分为三等九品类例而评论其优劣。前有总论,各品有分论,末了总结数语。其篇首引言叙述字体沿革,后以“天然”“工夫”分“上之上”三人:张芝(伯英)、锺繇(元常)、王羲之(逸少);“上之中”五人:崔瑗(子玉)、师宜官、王献之(子敬)、杜度(伯度)、张昶(文舒);“上之下”九人:索靖(幼安)、皇象(休明)、卫瓘(伯玉)、梁鹄(孟皇)、胡昭(孔明)、荀舆(长胤)、韦诞(仲将)、锺会(士季)、阮研(文机)。每一品级,先列书家名字,再品藻论书。如记张、锺、王三家最有代表性:“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锺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工夫过之。”庾肩吾以“工夫”和“天然”为论书标准,以上、中、下分品评等级,开后代神、妙、能品评的先河,也是汉魏以来人物品藻之风在书论上的反映。《书品》也为唐代李嗣真《书后品》、张怀瓘《书断》,宋代朱长文《续书断》,清代包世臣《国朝书品》等后来的品藻类书论专著树立了典范。 本书专论汉魏六朝至明清之际的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是了解中国书论历史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书法虽为“德性之学”,仍有其“文献”流变。中国古代书论肇始于汉魏六朝,演进变迁于唐、宋、元、明、清历朝。书论文献和书法行为本就是书法一道的一体两面,历来人多重视书法磨炼心性、实践躬行的一面,于历朝文论多有忽视。 本书即依此展开论述,以历朝历代书法家、书论家所著与汉字书写有关的文论为依据,以现代学术眼光历时性地展示书法风格、笔法特点及其审美趋向、精神内涵的发展历程。 本书先总论概述古代书论的历史变迁,再按朝代分述历代论书的主要文献、主要内容及其主要价值,重点介绍了著名书法家、书论家的书法理论如“逸品”论、“神韵”论、“天真”论,务求客观严谨、条理清晰。尤其是,如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其书论散见于后世文献中,作者将其摘取归类,将重要文献辑录一处,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丛书简介: 《中国书法教育文库》为读者提供理论学习(书学讲堂)、技法训练(临帖指南)与教学研究(学书丛刊)三个不同方向的课程、教材、范本,目的是贯穿书法史上各时期的书风与历史、观念与文化、技法与书论,让人在笔墨实践中追寻书法的学理根源,在学理探索当中又不忘墨海践行。文库希望带领大家通过学习书法了解中国的历史观,探索中国文化的精髓,并从书法的脉络贯通整个中国的文化,与古人相通,从法度入手,到达心法或者无法之法,最终在艺术与文化上都有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