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作者: (美)威廉·L.夏伊勒|译者:张若涵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1.18
折扣购买: 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
ISBN: 9787506378741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洛雷特·德·马尔,西班牙,1934年1月11日 我们的钱用完了,后天我必须回去工作。我们还 没有过多考虑此事。来了一封电报。一个工作机会。 《先驱报》驻巴黎分社提供了一个不怎么好的工作机 会。但在能使自己处境好转前,倒是可以解决眼下危 机。 于是,就结束了我们曾经历过的,最好最快乐最 宁静的一年。这是整整一年的超脱尘俗,是我们的“ 安息年”,我们住在西班牙小渔村,幻想独立于外面 的世界,独立于事件、人群、老板、出版商、编辑、 亲戚和朋友。这当然不能永远持续下去。我们也不愿 总这么下去,但如果不是积攒的1000美元突然贬值为 600美元的话,我们还可能再待些时候,等待更好的 工作机会。我觉得休息一段时间的确很好。1930年到 1931年,我在印度、阿富汗工作,因疟疾和痢疾大伤 元气,现在才得以康复。1932年春天,我在阿尔卑斯 山滑雪时出了事故。当时我甚至可能完全失明,幸运 的是最终只瞎了一只眼。 刚刚过去的1933年,可能不仅对我们个人而言是 转折性的一年,对于欧洲和美洲而言也是如此。罗斯 福在国内的做法几乎带有社会和经济革命的味道。希 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执政已整整一年。在维也纳的记 者朋友报道说,法西斯势力正向奥地利迅速蔓延,其 形式是柏林的,但有当地宗教色彩。在西班牙这里, 革命正在变味。右派政府的希尔·罗夫莱斯和亚历山 大·勒鲁瓦似乎倾向于恢复王权,或是模仿意大利建 立法西斯国家。也可能两种方法都采用。1925年,我 在21岁时首次去巴黎,像爱一个女人那样爱过她,但 我后天将去的巴黎将完全不同。对此我不抱丝毫幻想 。看上去似乎我们正在返回的世界,与一年前我们收 拾衣物和书籍由维也纳来西班牙时相比,已经是截然 不同的一个世界。 我们是在由巴塞罗那出发沿着海岸远足时,偶然 地发现了洛雷特·德·马尔。它离铁路约5英里,在 比利牛斯山脚下,位于广阔的沙滩上,几乎像月球一 样荒凉。苔斯立刻便喜欢上了它,我也是一样。我们 在海边发现了一所配家具的房子,有3层楼,10个房 间,两个浴室,中央供暖。当房主说每月租金15美元 后,我们预付了一年房租。我们的开销,包括房租在 内,平均每月60美元。 在过去12个月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呢?并不很多。 没有什么伟大的成就。我们每天游泳4、5次,从4月 可以游到圣诞节。我们去延伸到村庄和海边的比利牛 斯山麓远足,途经无数橄榄林、栓皮栎林和白色农舍 ,往往流连至次日方才返回。每次爬山,我们都爬到 山顶,那里春末秋初皆白雪皑皑。我们还读书。当每 晚都要用电报发稿,而且不停地从巴黎到伦敦再到德 里时,我几乎没时间阅读。我自己的书单包括:一些 历史书、一些哲学书以及斯本格勒的《西方的衰落》 、托洛茨基的《俄国革命史》,还有《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