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赵燕侠)/菊坛名家丛书
作者简介
和宝堂,1947年生于北京。1959年就学于北京市戏曲学校,学习京剧老生。启蒙老师是喜连成科班头科名须生陈喜星,又得余派须生杨菊芬、王少楼、胡盛岩等以及武生教师王德禄、诸连顺、安晓峰等教授。中专毕业后向北京梨园公会会长沈玉斌学习京剧史,向戏曲理论教师刘建华、范钧宏、吴祖光学习京剧表演理论。 长期担任北京市戏曲学校专业教学研究室主任和教学督导,负责编写京剧剧目教材,同时兼自由撰稿人三十余年,著作有《松柏庵往事》、《为京剧号脉——和宝堂戏曲杂文集》、《谭门七代》、《苟慧生》、《谭富英》、《赵燕侠》、《张学津》等,并长期为《北京晚报》、《梨园周刊》和原《中国京剧》等各报刊杂志撰稿。 作为京剧人,力主京剧恢复主演中心制和自由挑班演出的体制,支持艺术个性的张扬,流派的复苏,反对京剧的“话剧化”。
内容简介
梨园世家女,苦练艺超群。 义侠十三妹,冤狱玉堂春。 此身无媚骨,不屑伍奸嚣。 塑造阿庆嫂,京剧天地新。 这首诗,是当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也是赵燕 侠的戏迷之一陆定一,应赵 燕侠之邀所写的一篇文章的结尾。虽不能概括赵燕侠 的方方面面,却也显示出 她的艺品与艺德。让我们就以陆定一这首诗为引线来 回顾赵燕侠那波澜壮阔 的艺术人生吧。 因时间久远,我们不可能准确、详细地描述一位 耄耋老人诞生时的情景。 根据赵燕侠本人的记忆,以及有关的文字记录,她生 于1928年2月10日,祖籍 是河北省武清县曹子里乡大三庄,至今这曹子里乡依 然是武清县的重镇。但 是她的出生地点却在天津卫的沈家台。如今,天津 市已经不属于河北省,而位于天津西北部的武清县 也已经划入天津市管辖,所以赵燕侠应该算是天津 人。至于“赵燕侠”这三个字,却是1944年她在北 京(当时称为北平市)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十三 妹》时,由她的七姑妈给起的名字。 从赵燕侠一出生,就决定了她以唱戏为生的命 运,尽管在她一周岁的时候,按照我们民族的乡俗 由她的父母给她做“抓周”的游戏。据说是为了从 孩子的爱好中预测孩子今后的道路。办法就是周岁 生日的那天,在她面前摆上各种各样的物件,她任意 拿起那一物件,就预示着 她将来必然热衷与此物件相关的职业。就像《红楼梦 》中贾宝玉周岁时做“抓 周”一样,由于贾宝玉当时抓的都是胭脂钗环,便预 示他一辈子将在女人堆里 混日子的命运,气得贾政连连摇头叹气。当时赵燕侠 也没有抓与唱戏有关的物 件。她的父亲赵小楼特意找来旦角化装的头面、绢花 、凤冠、戏服、刀枪把子等 等,摆了一炕。而小小的赵燕侠偏偏爬到炕沿拿走了 一个装脂粉的瓷瓶。这使 得想着要女儿继承梨园衣钵的赵小楼一度非常失望。 当赵燕侠三岁的时候,她 父亲就迫不及待地询问赵燕侠是否喜欢唱戏。而赵燕 侠却干脆回答:“我就不 喜欢唱戏。”还连说了三个“不喜欢”。这使寄予厚 望、做好规划,要女儿唱戏成 名的赵小楼夫妇如同冷水浇头怀抱冰。可是后来的赵 燕侠为什么还是走上了 京剧的艺术道路呢?就因为她一出生就被京剧艺术包 围了。 原来她的祖父赵广义是唱京剧小生的,她的大祖 父赵广顺先唱京剧青衣, 后改场面上的打鼓佬,也就是乐队的指挥。兄弟二人 曾拉起个戏班,闯荡江湖, 走码头,跑野台子,也曾进宫为老佛爷慈禧太后演过 戏。1915年,天津滨江道 上建起一座新中央戏院,因为缺少经费,无法开业, 赵广顺和赵广义兄弟就借 了一笔钱把这座戏园子承包下来。破台开戏那天,他 们特意从上海请回了著名 大武生李兰亭,李凭借扎实的功底主演各类勇猛武生 大戏,如《盘肠战》、《杀四 门》、《金钱豹》、《粉面金刚》和全本《武松》以 及黄天霸的“八大拿”等戏,而在 天津成为长期成班的一路诸侯。不久,赵氏兄弟又与 唱花脸的黄元庆、唱文武 老生的唐文贵四人磕头拜把子结为盟兄弟,在天津南 市荣吉大街下天仙戏园子 落脚,自组“鸣凤班”挑帘唱戏。这四兄弟是“下天 仙”戏园有名的“四扇屏”, 在当时的天津卫很有影响。别看这个“下天仙”戏园 在南市,历史沿革时间却 最长,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清末民初天津最红火的 戏园子。他们邀请的第一 位名角,就是当时被梁启超称为“四海一人谭鑫培, 声名廿纪轰如雷”,在一百 多年的京剧历史上被尊为泰山北斗的小叫天,使“下 天仙”戏园顿时声名显赫, 闻名全国。1925年改为“新明大戏院”,最后改为“ 人民剧院”。在京剧历史上 最红的京剧名角、曾在清官应差的谭鑫培、老乡亲孙 菊仙、大头汪桂芬以及杨小 楼、梅兰芳、余叔岩等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可谓好角 云集,生意兴隆,是唱京剧 的福地。当时的海河两岸谁都知道“要看好戏到下天 仙”。 再说赵燕侠的父亲赵小楼手足四人,小楼排行老 大,原名赵庆祥,唱武生。 老二小山,原名赵庆瑞,给哥哥打下串。老三小德, 原名赵庆德,学司鼓,很早 就过世了。大爷爷赵广顺也有一个儿子叫赵克俭,学 的也是场面(京剧乐队伴 奏)。她的祖父赵广义有三男五女,八个孩子虽然都 学艺,可是年纪小,一时也 不能唱戏挣钱,一家十口人都靠赵广义一个人挣钱养 活,生活一度非常紧张,经 常是有上顿没下顿。孩子越大,饭量越大,眼看这一 家子就要混不下去了。无 奈中,只好把孩子送出去。把女孩子送出去,谁也不 放心,当然,从挣钱养家的 角度考虑,赵广义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为此 把小楼、小山昆仲送到江苏 镇江,在一位教武生戏的王先生那里学戏,而且亲自 立下了生死文书。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