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总在风雨后(中国女排的故事)
作者简介
宋元明,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骨干成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美国芒特霍利奥克大学学士。“中国女排精神当代价值研究”学科交叉项目等多项项目的主要执笔人。曾协助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组织“全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论坛并编写论坛成果专辑。
内容简介
渡海而来的东瀛“魔鬼” 大松博文(1921—1978年)来自*本香川县, 大学时代就是校排球队的成员。1941年,大学毕业 后的大松博文进入了一家名为“*纺”的纺织公司 就职。如无意外,大松博文将和千千万万的*本同 龄人一样,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然而,战争打 乱了他的前半生,大松博文被征召入伍,随*本侵 略*辗转各国。*本战败后,大松博文回到了战后 一片焦土的故国,再次成为了*纺的职工。 1953年,*纺的社长邀请大松博文担任*纺女 排的教练,大松博文由此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排球梦 想。 战后的*本百业萧条,人人自危,民众对** 的前途*是惶惑不安。面对着眼前这支年轻懵懂的 队伍,大松博文暗下决心,决意要借这一枚小小的 排球重塑*本人对**的认同和信心。 *纺贝塚女排是企业下属球队,大松博文和队 员们平*里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在工作结束 后才能进行训练。此外,*本一直以来沿袭的是九 人制排球,而欧美诸国盛行的却是六人制排球。经 过几番考察,大松博文决定采用后者。但六人制排 球的*文资料少之又少,因此大松博文只好求助友 人将相关资料翻译成*文,自己借着工休时间仔细 研读。 为了排球,大松博文和队员们均告别了正常的 家庭生活和人生轨迹。十年间,整支球队未曾休息 过**,每天睡眠时间仅有5个小时。队员们无论是 感冒、发烧、生理期乃至骨折都不能中断训练,大 松博文也因此收获了“魔鬼大松”“妇女之敌”等 “光荣称号”。 正是凭借着这样严酷的训练,*纺贝塚女排得 以在全*本企业队中脱颖而出,成为*本*** 的女子排球队。成为*本**后,大松博文以*纺 贝琢女排为班底组建了*本女排**队,开始向世 界进*。1962年,在身体素质相对落后于对手的境 况下,*本女排战胜了卫冕**苏联女排,刮起了 席卷莫斯科的“东洋台风”。 19**年,排球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同年 的奥运会恰好在*本东京举行。在驹泽体育馆的室 内球场上,*本女排再度战胜了老对手苏联女排, 荣获**。比分落定的那一瞬间,全场3000多名* 本观众同时起立向本国女排队员致敬,大松博文的 妻女泪流满面,队员们则在国旗下抱头痛哭——由 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升旗仪式在战后的*本一度* 到了诸多的限制,奥运会则是*本为数不多的可以 光明正大地升旗的场合。这次胜利对于身为第二次 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本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激励 。大松博文的事业由此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在*本女排哭成一团的同时,千里之外的北京 ,正在观看转播的周恩来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从80年代“五连冠”的不败传奇跌入低谷,心中的信念却没有改变。终于,几代女排人历经卧薪尝胆,重回世界之巅,夺回昔*荣耀。正如她们在很多场合携手齐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 历历在目的往事、近百张精彩照片,带你去扣人心弦的赛场,看她们并肩奋战,逆风翻盘;带你去她们的训练场,看她们的倔强与坚强;带你走近她们,听她们娓娓道来心中的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