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十万个为什么(2)

中国历史文化十万个为什么(2)
作者: 编者:秦金华//刘姝君//于元
出版社: 吉林文史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中国历史文化十万个为什么(2)
ISBN: 978754721871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清明节有哪些节日文化7 清明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节气里大地回舂, 柳绿花红,正是郊游踏青、赏春探春的时光。在这样 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伴随着清明节日的到来,其问多 有节日文化相伴。清明节郊游嬉戏的习俗,早在唐朝 就已经形成,与踏青郊游相伴相生的还有荡秋千、拔 河、采百草、放风筝、蹴鞠、打马球、插柳、植树等 节日风俗。祭祖扫墓和踏青游玩,构成后世清明节并 行不悖的两个组成部分。如果说清明节因祭祖扫墓而 凸显出它的节日品格,那么郊游踏青就可以从另外一 个层面,展示清明节的节日文化。 清明,是个踏青的好季节。考察—下唐代的寒食 节,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关于踏青郊游和与之相关的 各种节日游戏活动的记载。寒食节形成的这种踏青郊 游习俗,实在是合情合理。试想在那个春光明媚的节 气里,一扫寒冬带来的凉意,万物复苏,芳草青青, 怎能不让那些在郊外祭扫完先人墓地的人们流连徘徊 ?加之唐时寒食节是有“休假”规定的,这样一个又 有充裕时间,又有合适场所、节气的出游机会,相信 人们自然不会虚度吧。可随着这种扫墓完毕就在郊外 踏青的行为在全国的蔓延,唐王朝开始担心那些人将 扫墓看淡转而趋向于出外游玩,这显然与引入这个节 俗的初衷不符。 宋代每遇寒食、清明,市民常常倾城而出,典籍 记载汴京“四野如市”,真是一派壮观奇景,真有些 元宵节花市、灯市的味道。《武林旧事》有记:“每 年春暧花开之时,春游最盛。”游人“至暮不绝”, “贵游巨室,皆争先出郊,谓之‘探春’。”这是一 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样一个热闹的节日里,等级制度 也变得不那么森严,试想在人山人海中哪还能分得清 贫贱富贵,又有谁会在意平日里那高高在上的“贵游 巨室”呢,真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啊! 此外,古人的清明节节日活动还有很多,比如拔 河、斗鸡等等,这些都流传至今。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二日。是日 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 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斗卵等风 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 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 名的节日。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 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舂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在清明节 。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舂祭的传统。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山西介休绵山 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 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 ,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 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 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 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 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形式。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 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 之情。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如 :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 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 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