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悬想(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自由的悬想(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作者: 陈国恩|
出版社: 陕西人民
原售价: 79.80
折扣价: 47.90
折扣购买: 自由的悬想(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ISBN: 9787224152265

作者简介

陈国恩,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学科观念与文学史建构》等16部,主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4种,独撰MOOC教材《文学批评与欣赏》;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及高校学报上发表论文近三百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项目5项,多次获浙江省、湖北省政府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图书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

内容简介

“情僧”苏曼殊的浪漫小说 文艺的理论倡导与创作实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彼此又隔着相当的距离。一般地说,从理性上意识到 的东西,未必就能被情感所接受而在行动上反映出来。 理性认识,到感情上认可这些价值观,再到一个人的行 动,是实践中人的认识深化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含着迄今为止还未被完全揭开的关于人的主 观能动性的全部奥秘。文艺创作是作家完整人格的显现 ,是需要作家知、情、意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协调地参与 进来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如果个性解放还只停留在理性 认识上,自由的精神还未深入到情感世界,也就是说, 人格还未获得完全解放,那么这样的人也许高举着个性 解放的旗帜,但要他写出充满浪漫精神的作品来,却是 勉为其难的。20世纪初的中国,先驱者呼唤着摩罗诗人 ,可真正具有现代浪漫主义性质的作品却几乎没有,根 本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从渴望自由到在行动和创作中充分 地表现出自由解放的浪漫精神这一过程需要时间。人们 要消化对自由的认识,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这才 能够从心灵深处喷发出强烈的反封建的激情,只有那时 ,才会产生真正的浪漫主义作品。 但是,也不能因此认为,20世纪初在文学创作上就 没有出现一点浪漫主义的迹象。一种文学思潮,即使在 它的萌芽阶段,也总要在创作上有所表现,尽管它的色 彩只是淡淡一抹,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