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精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原文】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 ,天下可有①。”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将 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溪,淇水竭 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②。武王将素甲三千, 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 下莫伤③。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 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筮占兆,以视利 害,何国可降④。及使其臣张孟谈。于是乃潜行而出 ,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 复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 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 此与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 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 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诚听其说,一举 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 、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 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戒也。 【注释】 ①栗:恐惧。②纣:殷商王朝的最后一个国君, 名帝辛。淇溪:今河南省东北部之淇水,流入卫河。 左:东边。饮:饮马。洹溪:今河南省北部之安阳河 ,卫河支流之一。右:西边。周武王:周文王之子, 周国的开国君主。③素甲:这里用为“本色的布帛” 之意。周武王当时在服丧,故作白甲。禽:这里用为 “战胜、克服”之意。④知伯:人名。“知”古通“ 智”,智伯,荀氏,名瑶,私谥智襄子。所以史称“ 智氏”“智伯”,是智文子荀跞的孙子,春秋末期晋 国六卿之一,势力最大。赵襄主:即赵襄子,名无恤 ,春秋末期晋国大夫。晋阳:地名,周代诸侯国名。 【译文】 而且,臣下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战战兢兢,一 天比一天谨慎。如果慎重对待所守的道义,天下就可 以占有。”怎么知道这个道理呢?从前商纣王为天子 ,率领天下士兵百万,东边在淇溪喝水,西边在洹溪 喝水,使得淇溪水干,洹溪水不流动,他用这样的军 队来与周武王对抗。而周武王只有穿丧服的士兵三千 人,只战斗一天,就攻破了纣王国家,战胜了商纣王 ,占据了他的土地并拥有了他的人民,而整个天下没 有受到损伤。智伯率领三国大军到晋阳攻打赵襄子, 决开晋水河堤往城内灌了三月之久的水,城将要攻破 时,襄子通过卜卦来推测吉凶,以便权衡得失利害, 看看投降哪一国,然后派出他的使者张孟谈。于是张 孟谈溜出城,使智伯的三家盟约瓦解,使韩魏两国军 队联合起来对抗智伯,擒拿了智伯,恢复了赵襄子当 初的地位。如今秦国领土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有 数十百万的雄师。秦国的法令赏罚严明,地理位置有 利,天下的国家都不如它。凭这些征服天下,可以兼 并占有天下。我冒死盼望拜见大王,论说用来破坏天 下合纵,攻古赵国,消灭韩国,使楚、魏前来称臣, 让齐燕前来归附,从而成就霸王的威名,叫四邻诸侯 向秦朝朝拜的策略。大王如果真诚地听从我的学说, 如果各国合纵联盟不破,赵国拿不下来,韩国不灭亡 ,荆国、魏国不称臣,齐国、燕国不来归附,霸王之 名没有享誉天下,四方诸侯不来朝拜,大王您就杀死 我以告全国,作为给大王谋划不忠者的儆戒。 【评析】 “初见秦”就是指第一次拜见秦王,并且说服秦 王利用战争的手段,实现自己的霸业。但是,作者的 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秦国的赏罚制度是相当严明的,秦国军队之所以 所向无敌,最后消灭六国而统一天下,靠的就是赏罚 有信。而秦国最终的灭亡也是因为统治残暴,丧失民 心,而不能归咎于赏罚不明。 而对于秦国错失了称霸天下机会的原因,显然找 不到根本的答案。纵使依据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成功的 概率,但是,如果民心不能归附的话,也是无法完成 统一大业的。尽管作者又分析“赵国是可以轻而易举 消灭的”,但是客观分析,也许可能,也许不可能, 毕竟历史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总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说服秦王抓 紧时机进军中原地区,因为所谓六国合纵实际上是很 脆弱的,再加上当时连年战乱,百姓已苦不堪言。所 以他首先列举了周武王制伏商的例子,以及赵襄子誓 死抵抗的例子,这都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一切,而在 百姓都盼望不再有战争的战国末期,如果某国能答应 平定天下,安顿抚慰百姓,那么,他就会得到所有百 姓的支持。因为百姓都已经厌倦了战争,厌倦了你争 我夺。所以作者认为,现在的秦国比起当年的周国, 形势更有利,关键就要看领导人的决策。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