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东汉故事](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0814/02/20240814021100282.jpg)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6.40
折扣购买: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东汉故事
ISBN: 9787514624045
林汉达(1900—1972)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擅长通俗读物写作,尤以写作历史读物见长,并尝试将语文与历史相结合。著有《中国历史故事集》《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上下五千年》等。
绿林好汉 公元9 年,汉朝的大臣王莽改汉朝为“新朝”,自己做了皇帝。他一心要把汉朝的制度改革。怎么改呢?照他的想法,以前的周朝就比秦汉好,他要按照古代的办法改革一番。这就奇了。改革,一般总是向前看,把旧的改为新的,使社会越来越进步,那才是道理,哪能往后倒退?王莽可不管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需要,一心要恢复古代的制度。这哪儿能不失败呢? 王莽复古改制的一件大事是把天下的田地改为“王田”,归朝廷所有,不准私人买卖;还叫田多的富户把多余的田交给无田人去种。这就引起了豪门、地主、贵族的反对。王莽把“王田”一下子交给农民去种,可农民一向受着沉重的剥削,他们没有农具,没有牲口,没有本钱,怎么能把硬派给他们的“王田”种好呢?结果,农业生产还不如以前了。王莽只好又下一道命令:“王田”又可以买卖了。他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弄得威信扫地。国内人心不安,生产受到损失。 王莽还想显显自己的本事,显显新朝的威力,就招募了三十万人马去打匈奴。名义上是招募,实际上是拉夫(强迫做工)。为了打仗,还得向老百姓征军粮、征牲口。谁要是稍慢一步,就拿来办罪,动不动就处死刑或者没收为官奴。老百姓被闹得实在没法儿活,只有起来反抗。这么着,天下就大乱了。 匈奴人 西北边境五原、代郡接近匈奴这一带的老百姓,捐税和官差的负担特别重。他们首先就造了反。接着,东方和南方也都有大批农民起来反抗官府。 公元17 年,荆州(湖北、湖南一带) 闹饥荒,野菜都被挖光了。有人在城外挖到了一些野荸(bí) 荠(qi),消息一传开,人们成群结队地都赶到那边去了。开头还各挖各的,后来互相争夺,就打起架来。有几个老年人出来劝架,反倒挨了几拳。他们赶紧请出两个人来调解。 这两个都是新市(在湖北京山) 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他们在当地农民当中威信很高,谁都乐意听他们的。他俩一露面,大伙儿都安静了,围了上来,那些打架的人也住了手,请他们评个理。 王凤维持秩序,叫王匡给打架的人排解排解。王匡站在土岗子上,挥着手,提高了嗓门儿对大伙儿说:“乡亲们,为了挖这么一点儿野荸荠,自个儿跟自个儿打架,太不值了。就靠这点儿东西,今儿填了肚子,明儿怎么办呢?咱们还是合计合计,找条活路才好哇!” 大伙儿嚷着说:“对呀!找条活路才好哇!”有的人说:“王大哥,您说吧,咱们听您的!”王匡接着说:“是谁害得咱们没有饭吃?是谁把咱们的粮食全搜刮去了?就是那些做官的狗东西!只要咱们心齐,官府也不用怕。打开粮仓,就有饭吃,大伙儿说对不对?” “对呀!打开粮仓,就有饭吃!”他们就公推王匡、王凤为首领,一下子跟从他们的就有好几百人。这支农民起义军在王匡、王凤的带领下,抢了一些粮食,占领了一个山头,叫绿林山(在湖北当阳)。打这儿起,他们上打官府,下打恶霸,劫富救贫,除暴安良,没几个月工夫,就有了七八千人。后世的人就称他们为“绿林好汉”。 绿林好汉在荆州打出了名,南方的另外几支农民起义军,像南郡(在湖北江陵) 的张霸、江夏(在湖北黄冈西北) 的羊牧,各有一万来人,也都和他们互相联络、彼此呼应,声势可就更大了。 农民起义的消息传到了长安,王莽忙召集大臣们,问他们怎么办。大臣当中奉承王莽的人多。他们说:“皇上不必操心,这些人既然活得不耐烦,发大军去把他们剿灭,不就结了吗?”王莽理着胡子,点点头。可有个将军站出来说:“这不行啊,千万不能发兵去打老百姓!”王莽一看,原来是左将军公孙禄,就皱着眉头问他:“为什么不行?” 公孙禄说:“大臣当中有不少人报喜不报忧,所以下情不能上达。他们有意蒙蔽皇上,有的乱划田地,叫农民没法儿耕种;有的不顾老百姓的痛苦,只知道加重捐税。百姓造反,罪在官吏。只要皇上惩办这些贪污的官吏,向天下赔不是,再派贤良的大臣去安抚全国,国内就能够安定下来。还有,进攻匈奴的军队应当赶快撤回来,再跟匈奴讲和。从今天的形势看来,该忧虑的不是塞外的匈奴,而在中原!” 王莽只准别人顺着他说话,公孙禄那样顶撞他,他一听就有气。他叫卫士们把公孙禄轰了出去,接着下了命令,吩咐荆州的长官快去剿灭绿林军。荆州的长官不敢怠慢,马上召集了两万官兵,浩浩荡荡杀奔绿林山而来。 绿林军的首领们立刻带领着弟兄们迎了上去。跟大队的官兵交战,他们还是第一次。官兵一向欺压老百姓,要打就打,要杀就杀,反正他们手里有刀,老百姓没有刀。没想到,绿林好汉跟他们拼起命来,越打越精神。官兵招架不住,开头还慢慢地后退,后来连爬带滚,四散逃跑,还死伤了好几千人。兵器和粮草,扔得沿路都是。 王匡、王凤趁着机会,带着大家伙儿攻进竟陵(在湖北天门西北)、安陆(在湖北应山南) 两个城。他们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打开粮仓,把粮食分了一些给城里的贫民,大部分都搬上了绿林山。 他们回到绿林山,一清点,人数增加到五万多。王匡和王凤就合计着,要再打些大仗,给王莽点厉害瞧瞧。想不到第二年(公元22 年),绿林山一带发生了疫病,一天当中就死了几百人,两个月下来,五万人死了快一半。王匡王凤看着待不下去了,只好把其余的人分成几路,离开了绿林山。其中一路占领了南阳(在河南南部),称为“新市兵”;一路占领了南郡,称为“下江兵”;一路占领了平林(在湖北随县东北),称为“平林兵”。这三路起义军,还统称“绿林军”。 平林有个避难的原汉室贵族子弟,叫刘玄。他隐姓埋名,藏在他姥姥家。这会儿,听说农民们起来反抗官府了,想着自己这么躲躲藏藏,总不是个结果,就投奔了绿林军的“平林兵”,还成了一名首领。 这时候,不光是荆州一个地方,东方、西北、北方的老百姓也纷纷起义,弄得王莽应付不了了。 样张二 得陇望蜀 公元28 年,隗嚣派马援为使者,去联络公孙述。马援到了公孙述那里,公孙述让文武百官列队欢迎,排场挺讲究,仪式挺隆重。公孙述跟马援没讲几句话,就叫手下人拿出衣帽来,要封马援做大将军。他大模大样地坐着,等着马援谢恩。没想到马援不吃这一套,婉言推辞了。 马援 马援回去以后,对隗嚣说:“公孙述自高自大,就像只井底的蛤蟆,咱们不如向着东方吧。”隗嚣又派他去洛阳见汉光武。 汉光武听说马援到了,只穿着便衣,也不带卫士,就在宫殿里欢迎马援。他带着笑脸对马援说:“您在两个皇帝之间奔波,我真觉得过意不去。”马援说:“天下还没定下来,不但做君王的要挑选臣下,做臣下的也得挑选君王哪。”汉光武猜不透他是什么意思,乐了乐,不说话。马援接着说:“我跟公孙述是同乡,从小挺要好。这回我去见他,他布置了武士,还让我一步一步走上台阶去跟他相见。今儿我刚到这儿,您就接见我,好像见着老朋友似的。您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呢?”汉光武笑着说:“您不是刺客,可能是说客。” 马援说:“如今天下乱糟糟的,称王称帝的不少。今儿见您这么豪爽,真像见到了高帝一样。”两个人越谈越投机。马援心里打定了主意,回去要劝隗嚣归顺汉光武。汉光武也打发来歙(shè) 送马援回去。隗嚣按规矩挺客气地招待来歙。来歙劝隗嚣上洛阳去见汉光武,还说只要他肯去一遭,一定能得到很高的爵位。隗嚣一想,这不是叫他当刘秀的臣下了吗?他可不愿意干,就借个理由儿推辞了。 隗嚣送走了来歙,就把班彪找来,跟他谈论起秦汉兴亡的历史。班彪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一听就明白了, 隗嚣是借古论今:姓刘的既然可以代替秦朝做皇帝,不是姓刘的为什么不能代替汉朝做皇帝呢?班彪心里想,隗嚣可不是汉光武的对手,就劝他不要和汉光武去争天下。隗嚣一心想当皇帝,怎么肯他的劝告呢?班彪再待下去也没有滋味儿,就找个来由辞了职。 河西的窦融和班彪是同乡。窦融听说班彪离开了隗嚣,就打发使者把他接了来,挺虚心地向他请教。班彪劝他去归顺汉光武。窦融早就听说汉光武这个人挺能容纳有本事的人,只因为河西离着洛阳路远,没能和他来往。这回窦融就听了班彪的话,写了一个奏章,打发使者上洛阳去见汉光武。汉光武立刻拜窦融为凉州牧(牧就是州长),还给窦融写了一封信。信里面说:“现在益州(就是蜀地) 有公孙述,天水有隗嚣,将军的地位举足轻重,帮谁,谁的力量就大。如今有人主张分割天下,各自为王,要知道即使中国的土地可以分割,中国的人也是不能分割的。将军能够上为国家出力,下为百姓着想,我非常感激。” 汉光武安定了河西这一头,又让来歙再去见隗嚣,请他一起去征讨西蜀的公孙述,还答应成功之后分给他土地。隗嚣不干,他心里明白,公孙述要是被消灭了,自己在陇西还站得住脚吗?他对来歙说:“我力量本来就薄弱,还要防备着北方的匈奴,哪儿能分出兵来帮你们去打蜀地呢?”可是汉光武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不能得罪,就打发他儿子跟来歙去洛阳,还叫马援全家也跟了去。 公元30 年,汉光武又写信给隗嚣和公孙述,要他们归附汉朝。公孙述不但没回答他,还发兵进攻南郡。 汉光武要试试隗嚣是不是向着公孙述,特意请他一同去攻打蜀地。隗嚣耍了个滑头,回答说:“公孙述性子急躁,弄得上下不和,不如等他恶贯满盈了,再去征伐好。”汉光武心里明白了,他就亲自到长安,发兵向成都进攻,暗地里防着隗嚣。隗嚣果然沉不住气了,他派兵占领了陇山底下的几个城,还发兵进攻关中,正好碰上征西大将军冯异,吃了个大败仗。 隗嚣正在为难,马援来信了,责备他不该反复无常,劝他及早回头,归附汉光武。隗嚣火儿了,调动人 马,准备再跟汉兵交战。马援带着五千骑兵,在隗嚣的队伍中来来往往,劝将士们归附汉朝,有一些将士听了他的话,离开了隗嚣。隗嚣见人心大变,只好写信向汉光武求和。汉光武这会儿就不再那么客气了,回答说:“空话我也听烦了,或是真心,或是假意,随你的便。” 隗嚣知道汉光武已经看透了他,就投降了公孙述。公孙述封他为王,还派兵去帮他对抗汉光武。 公元32 年,汉光武亲自带兵去征伐隗嚣。凉州牧窦融率领着好几万骑兵和步兵,来跟汉光武的大军会齐。汉兵的声势大,没费多大的力气就把隗嚣打败。隗嚣带着妻子逃到了西城(在甘肃天水西南),公孙述派来的救兵逃到了上邽(guī,在甘肃天水)。汉光武再一次写信叫隗嚣投降,保他父子相会。隗嚣还是不降。汉光武就把他那个做人质的儿子杀了,围住西城和上邽,吩咐凉州的人马回去,自己也回洛阳去了。 汉光武在路上给围攻西城和上邽的将军们写了一封信,信上说:“那两个城要是打下来了,你们马上带领兵马往南去征伐蜀地。人的毛病就在于不知足,我的毛病也在于‘得陇望蜀’( 平定了陇右,希望去平定蜀地)。每发一回兵,我的头发胡须总是白了一些。可是不这么干,天下怎么能够统一呢?” 隗嚣被围困在西城里,闷闷不乐,第二年就害病死了。他的部下立他的儿子隗纯为王,继续抵抗汉军。又过了一年,隗纯投降了。可是这时候,大树将军冯异也病死在军营里。 陇右平定了,汉光武就集中兵力去对付蜀地。公元36 年,汉军大破蜀兵,进攻成都。公孙述受了重伤死了,他手下的将领就献出成都,投降了。这么一来,汉光武得了陇又得了蜀,平定天下的心愿总算是实现了。 汉光武等到大军回来,就开了一个庆功大会,大封功臣。他想起当年汉高祖多么重视张良和萧何,可惜那个“赛萧何”寇恂已经在前一年死了。邓禹虽然抵不上张良,可是告诉汉光武怎样统一中原,随时劝汉光武注重纪律、收拢民心的还是他。因此,汉光武把邓禹当作第一号功臣,封为高密侯。别的功臣也都按照功劳大小,给他们不同的爵位和赏赐。那些已经死了的功臣,就封他们的子孙。 平定了陇、蜀,二十年来乱糟糟的中原又统一起来了。汉光武已经打败了所有的敌手,他打算把内政好好地整顿一番。 样张三 官逼民反 公元178 年,皇宫里有一只母鸡,鸡冠越长越高,有一天忽然打起鸣来了。母鸡变成公鸡,本来是生理上的一种变态,并不奇怪。可古人不知道,把它看成不祥之兆。汉灵帝着慌了,他问大臣们怎样才可以消灾免祸。议郎蔡邕(yōng)就上了一个秘密的奏章,说国家的祸害就在朝廷上,皇上应该重用君子,远离小人。他还把朝廷上谁是君子、谁是小人,都写在奏章上。 蔡? 汉灵帝看了蔡邕的奏章,着实地叹息了一番。没防着曹节趁他更衣的时候,把秘密奏章偷看了一遍。这么一来,蔡邕说了些什么全被宦官们知道了,原来那上面都是冲着他们来的。中常侍程璜立刻派人告发蔡邕,说他诽谤朝廷,谋害大臣,又在汉灵帝面前加枝添叶地说蔡邕大逆不道,应当处死。汉灵帝到底还是听了宦官的,把蔡邕下了监狱,定了死罪。 想不到宦官当中也有个替蔡邕抱不平的人,那人叫吕强。他尽力在汉灵帝面前替蔡邕说情作保。汉灵帝就叫吕强传出命令,免了蔡邕的死罪,罚他和他全家充军到朔方(在内蒙古杭锦旗西北)去。 汉朝经过这么几代外戚和宦官的胡乱折腾,国库里的钱早就花得差不多了。汉灵帝只知道吃喝玩乐,可钱从哪儿来呢?宦官们就给汉灵帝出了个主意,开一个挺特别的“铺子”,让有钱的人来买官职和爵位:四百石的官职定价四百万钱,两千石的官职定价两千万钱,没有钱的也可以买官做,等他上任之后再加倍付款。买官做的人图个什么呢?还不是到了任上去搜刮民脂民膏。本来就连年灾荒,粮食歉收,这么一来,老百姓更苦了。实在没法子活下去,各地农民就起义了。 最先起义的是会稽人许生,他在句章(在浙江慈溪) 举兵,没几天工夫,参加的贫苦农民就有一万多人。他们攻破县城,杀了官吏,打退了前来围剿的官兵,许生就自称阳明皇帝。这支农民军后来被镇压了下去,许生也被官兵杀了。 过了不久,巨鹿郡张家三兄弟又领着老百姓起来造反。这弟兄三个叫张角、张宝、张梁,都挺有本领。张角曾读过书,懂得医道,给人治病挺有效,给穷人看病还不要钱。他看到农民们都盼望能安心生产、过太平日子,就创立了一个教门,叫“太平道”,还收了一些弟子,跟他一块儿传教、治病。每逢发生瘟疫,张角就把药煎好,配成现成的药水,盛在瓶子里,随时给人治病。他叫病人跪在坛前,自己念了符咒,再给病人喝药水,救活了不少人。这样一来,张角就出了名,远近来求医的,每天总有一百多人。张角就自称“太平道人”。可人们都尊他为“太平真人”。 相信“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张角就派他的兄弟和弟子周游四方,一面治病,一面传道。大约过了十年光景,“太平道”传遍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yǎn) 州、豫州,教徒发展到几十万人。这八个州的老百姓不论信不信“太平道”,没有不知道太平真人的。各地的官吏也认为“太平道”是劝人为善、给人治病的教门,没把张角他们放在心里。 张角看着时机成熟了,就暗地里发动道徒们起来反抗朝廷。他用四句话作为暗号,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苍天”就是指汉朝,“黄天”指太平道。他们约定好在甲子年(公元184 年)一块儿起义,到那个时候就“天下大吉”了。 张角让他的弟子们秘密到各地,用白土写上“甲子”两个字,大街小巷,住家店铺都写上了,连京城的城门上都写有这两个字。可就在这紧要的时候,张角的弟子马元义的助手唐周出卖了要起义的弟兄们,上书向朝廷告密了。马元义没防着这一手,就被逮了起来。他受了各种残酷的刑罚,但没服软还拒绝了高官厚禄的诱降。最后,这位不屈服的好汉被杀害了,同时被杀的还有一千多人。汉灵帝急忙下令捉拿张角兄弟。 张角到这时候,只好通知各地提前起义。他自称“天公将军”,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没多少天,全国就有几十万农民起义了。他们头上都裹着黄巾当作标记,起义军就叫“黄巾军”。 黄巾军一齐攻打各地郡县,火烧官府,没收官家的财物,开仓放粮。各地的郡守、刺史急得连忙向汉灵帝告急。汉灵帝急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他连忙让国舅何进做大将军,保卫京师;又派大臣卢植和皇甫嵩、朱儁(jùn)各带兵马,分两路去攻打黄巾军。何进还请汉灵帝下令要各州郡加紧防备,对付黄巾军。这么一来,各地的郡守、刺史和地主、豪强都趁着打黄巾军的机会,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要是碰巧打败了黄巾军,还可以升官发财,封王封侯呢!到了这个时候,他们都拼力来打黄巾军了。 黄巾军一上来气势很猛,接连打下了好些郡县,杀了许多贪官污吏。可后来各地的官兵都打过来了,黄巾军的粮草武器到底不如官兵,准备又不足,慢慢地退了下来。没想到这时候,“天公将军”张角因为劳累过度,病倒了。到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对站在眼前的弟弟张梁和别的几个弟子说:“苍天是死了,可狼还活着。”过了一会儿,他又提高了嗓门儿叫着:“苍天已死,黄巾不灭;万众一心,天下大吉!”说完,他就死去了。 张角一死,黄巾军失去了主心骨。接着张宝、张梁也都死在战场上,这支农民起义军最后还是被镇压下去了。可天下已经被那地主豪强们闹得四分五裂,后来就形成了割据的局面。到了公元220 年,东汉亡于魏。 魏、蜀、吴各有皇帝,各立朝廷,正式分成了三国。 市面上林汉达著作的版本较多,为什么首选《中国历史故事集》? 《中国历史故事集》(春秋、战国、西汉、东汉)相比《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篇》《上下五千年》等,是最能体现林汉达写作风格的一套书。首先,在组材方面,用“跟镜头”的方式,将主线“一线贯穿”,即一个故事关联下一个故事,中间不断线。 其次,在语言方面,使用口语化的表述,多动作、表情、心理等描写,犹如在道家常,无传统历史书那种居高临下之感。很少直接评论人和事,而是把态度融合在叙述的口气和用词上,与读者平等交流,亲切自然。 ·为何分为《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四本书? 分为四册是为了让每部书的内容体量适中,重量较轻,一来避免大部头书对孩子造成的压迫感,二来拿着书阅读时也不会太重。另外,分册也方便读者购买喜欢的朝代内容,给读者更多自由选择。 ·这是一本轻松有趣的历史启蒙书,也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语文“宝库”。 历史启蒙毋庸置疑,语文“宝库”主要体现在,书中涉及大量成语故事,如“千金一笑”“一鼓作气”“暗箭伤人”“唇亡齿寒”“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起死回生”“狡兔三窟”“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图穷匕见”“破釜沉舟”“约法三章”“暗度陈仓”“四面楚歌”“苏武牧羊”“投笔从戎”“得陇望蜀”,等等。 ·专为孩子设计的“状元”藏书票,凑齐四张,可解锁藏书票背后的“名画”拼图。 四张“状元”藏书票分别是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六首”状元丁显、“圣旨建坊传美名”状元任亨泰、被“梦”选中的状元许观。名画为明代沈周的《东庄图册-知乐亭》。希望小读者像状元一样考试顺利,同时能在“知乐亭”中劳逸结合。 ·本套书不仅有96个有趣的经典故事,还有123幅难得一见的古画,图文相得益彰。 《春秋故事》24个故事,36幅图。《战国故事》26个故事,38张古画。《西汉故事》25个故事,27张古画。《东汉故事》21个故事,22张古画。古画与内容是有关联的,既形象生动,又能缓解阅读纯文字时的疲惫感。这些古画都出自古代典籍,较为难寻。 ·大字版,排版舒朗,阅读体验感好。 ·精编精校,生僻字注音。 本套书在原本的基础上做了精编精校。比如,原版为“放虎回山”,考虑到成语的规范性,也为了小读者积累最准确的成语,改成了“放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