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史(精)

爵士乐史(精)
作者: [美]泰德·乔亚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48.00
折扣价: 103.60
折扣购买: 爵士乐史(精)
ISBN: 9787100234207

作者简介

泰德·乔亚(Ted Gioia),音乐家,作家,美国音乐专家,顶尖的爵士乐评论家。《爵士乐的历史》第一版被《华盛顿邮报》选为“年度二十佳作”,并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佳作”。他的作品还包括《爵士乐标准曲》(The Jazz Standards: A Guide to the Repertoire)《三角洲蓝调》(Delta Blues)、《西海岸爵士乐》(West Coast Jazz)、《劳动歌谣》(Work Songs)和《酷派的诞生(与死亡)》(The Birth (and Death) of the Cool)。 李剑敏,毕业于厦门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前媒体人。现为译者、出版人,有《爵士乐史》《爵士乐标准曲:曲库导读》《制造音乐》等多部译著出版。 李皖,作家、译者、诗人。有著译二十余种,著作《听者有心》《民谣流域》等,译著《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鲍勃·迪伦诗歌集》《爵士乐标准曲》等。曾任华语音乐传媒奖多届评审团主席。

内容简介

劳动号子是另一个经常被提及的爵士乐先导,其非洲性显得更为纯粹——如此纯粹,以至于20世纪在美国南部录制的某些表演,几乎看不到欧洲和美洲元素的影响。仅此一次,残酷的经济学起到了保存而不是根除非洲传统的作用:只要对提高黑人奴隶的生产力有帮助,即便最残忍无情的监工,也鼓励黑人的音乐创作。美国黑人劳动者这种仪式化的声乐技艺,骄傲地完全无视西方音乐的记谱和音阶体系,拥有多种形式的变体:棉花田号子、筑堤营号子、监狱工作歌、街头卖艺等。如今,这种声乐类别早已消失无踪,但少数留存下来的录音记录了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美洲大地上强烈、感人而又相对纯粹的非洲音乐形式。 对非洲音乐的任何概括,即使做到最好也是差强人意。许多评论家视西非文化为同质、一元的实践主体。事实上,太多差异化元素促成了西非传统的生成。即便如此,在这多元性中,对非洲音乐的研究仍反映出不少相当突出的共性,而很多这些共同特征又以略微不同的形式在爵士乐中重现。比如,既在非洲本土音乐,又在劳动号子、布鲁斯、爵士乐等美国化的非洲音乐中占主导地位的呼唤应答(call-and-response);然而,在非洲的原始形式里,这行为既是音乐表演的方法,更关乎社会组织的融合。这种文化超越了西方“听众必与艺术家分离”的范式。由此给我们带来了非洲音乐传统的第二个共性:表演与社会机体的融合。就此而论,非洲音乐具有“功能至上”的特性,反对任何将艺术与社会需求区分开的“纯粹”审美情趣。然而,由于此类功能一般只与仪式和其他阈限体验(liminal experience)相关,音乐不会沦为西方社会日益常见的世俗功能—牙医诊所的背景音乐、电视广告的配乐,诸如此类。与仪式场合融为一体的音乐让非洲人保有来世的理想,能超越此生此世。音乐、舞蹈的相互影响,则是传统非洲文化的第三个共性—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学者约翰·米勒·切尔诺夫论断,对非洲人而言,“理解”某一类型的音乐,最根本的是必须懂得它所伴奏的舞蹈。非洲音乐第四个主要共性是专注于声音,而西方作曲家则过于依赖音符。视角上的这一深远转移造成的效果之一便是,利用乐器模拟人声的细微变调。这门技巧在早期爵士乐中起到关键作用,甚至延伸到打击乐器,最显著的是用于西非的传讯鼓卡朗鼓(kalangu)。对即兴、自发的强调,是不同非洲音乐文化的又一共性,地位举足轻重,某种程度上,也定义了后世爵士乐的传统。 ? 知名音乐史学家 泰德·乔亚 代表作 ? 三十年来畅销世界的爵士乐史 ? 全球爵士乐迷人手一册 ? 《爵士乐标准曲》姊妹篇 。1. 百科全书式的爵士乐通史,专业、好读、实用。 2. 豆瓣超高分音乐史图书,中译本全新精装再版。 3. 700页之巨,生动梳理爵士乐各个时期和代表风格,复活上百位爵士乐领袖和巨匠,勾画爵士乐发展和嬗变的全球地理图景。 4. 知名乐评人李皖作序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