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72.40
折扣购买: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ISBN: 9787300325286
曾天山,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主要从事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学理论研究。出版专著、主编教材多部,发表科研论文160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多项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教育走过了从教育兴国到教育强国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我党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将其视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将其视为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从毛泽东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邓小平推动教育结构改革到习近平总书记谋划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需要,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地推动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伴而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由革命时期的专门学校、短训补习,到建设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工农速成中学,到改革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及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致力于探索创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构建技能型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提升全体国民技能素质。在党领导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职业教育规模居世界之首,专业布局持续优化,覆盖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鲁班工坊”海外办学,服务贡献日益提高,促进产业升级和就业创业,不仅实现了“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而且让每个人都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为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向世人表明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深化了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律性认识,明确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要求,为做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在战略地位上,把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性工程。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也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强大人才资源支撑。
第二,在发展定位上,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地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句看似简单的表述,彰显了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新境界,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逐步明确,由学历层次转变为教育类型,是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是培养能力的实践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普通教育以学科为导向突出认知发展,职业教育以能力为导向着重技能形成,地位同等重要。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特有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办学方式而异于普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实则逐渐被社会所接纳。
第三,在体系构建上,中、专、本纵向贯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经验,开展中职教育(技工学校、中专学校),到20世纪90年代发展职业专科教育,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指出应继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建立中职与高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之间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再到2019年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历来低人一等的专科层次单轨运行路径得到了根本性转变。
第四,在发展方向上,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广大劳动者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全民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这既是职业教育新的发展方向,也是其他类型教育的任务,是我党职业教育理念、方针的重要创新,是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懈努力。
第五,在育人模式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向共同富裕,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知行合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三教”改革,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育人作用,突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坚持做人和做事相统一,坚持弘扬工匠精神,养成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态度,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品质,忠诚奉献、为国为民。坚持终身性、融通性、开放性等多元化特征,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秉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推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融合发展,开放、包容、便捷、灵活,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第六,在办学模式上,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强化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办学模式持续深化,由半工半读发展为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是贯穿职业教育百年发展的主题。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半工半读教育形式到改革开放后的产教结合思想,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始终强调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在持续深化的过程中不断拉近与产业的距离,增强适应性和匹配度。
第七,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加强依法管理,落实政府责任,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参与管理。
第八,在考核评价上,构建内外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基于标准实施评价,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发挥第三方专业评估指导作用。健全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年报,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权重,引入中介专业评价。
第九,在工作要求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议事议程,纳入规划、政策体系、议事规则、预算保障,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职业教育相伴服务产业与就业而生,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在党的领导下,职业教育百年砥砺前行,其萌芽于革命时期,唤醒民众培育生产技能;发展于国民经济恢复的关键时期,呼应民生安定的急迫需求;调整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兴阶段,承担专门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优化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转型时期,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要求。如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截至2020年12月,有职业学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德技并修、育训并重,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逐渐完善,职业教育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功不可没,已为各行各业累计培养输送2亿多名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的本体性育人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成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