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冲击(当数字化时代来临一切突然发生)(精)](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306/02/20230306020434664.jpg)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8.94
折扣购买: 当下的冲击(当数字化时代来临一切突然发生)(精)
ISBN: 9787508641386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美国),享誉全球的传媒理论家。他还是CNN电视台的特邀评论员,以及《卫报》、“发现”频道和NPR电视台的投稿人。他还为PBS电视台制作了《酷文化商人》、《说服者》、《数码民族》等纪录片。他在Codecademy.com网站上积极呼吁数字化扫盲,并在纽约大学和新学院任教。他还是畅销书作者,撰写过12本书,被译成30种文字出版。
01 叙事结构崩塌:一个不再熟悉的世界 我曾一直期待21世纪的到来。 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一切 向前看。一切事物似乎都在加速发展,无论科技进步 还是市场发展。几乎所有地方的演示文稿(PPT)上 ,都一律使用陡急向上的曲线表现收入、计算机运用 、二氧化碳排放等项目的增长速度,而且其速度本身 还在成倍加快。 摩尔定律应运而生,它是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 尔于1965年提出的一项关于科技进步的经验法则。它 告诉我们,计算机运算速度每两年就能提升一倍。与 此同时,其他事物似乎也在以翻倍的速度发展,比如 股市指数、医疗账单金额、网速、有线电视台的数量 以及社交网络的规模。我们被告知,已不再是单单调 整自己适应单一变化,而是要适应不断加速的变化本 身。我们面临着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描绘的“ 未来的冲击”。 于是在那个年代,所有人都信奉一切向前看。与 其说特别期待某件事,还不如说我们只是简单地向前 看。潮流先锋和时尚达人们成了我们周围拿着高薪的 顾问,承诺提供关于未来潮流风向的独家消息。书店 书架上塞满了各种乐观向上的图书,以“A的未来” 或“B的未来”作为标题,最终又被各种悲观论调的 书籍取代,标题换成了“A的终结”或“B的终结”。 话题背后隐藏着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它们要么有未来 、要么没有,而后者可能更令人信服。 在新技术、新理论、新商业模式、新运作方式的 刺激下,我们都成为未来主义者。这些新事物带给我 们的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些不同的东西:一种带有 不确定性的转变,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其重要性前所 未有。每过去一年,我们似乎就距离召唤着我们的“ 混沌吸引子”更近一步。我们每进一步,时间本身似 乎就流逝得更快。别忘了,当时可是一个千年里最后 一个世纪最后一个10年中的最后几年。回顾20世纪90 年代那喧嚣的、经由网络放大的长期繁荣,其主要特 征似乎体现在向前看的姿态、对结论的渴望、向2000 年的冲刺以及日历一页页翻过进而迎来下一个千年。 尽管2000年仍属于20世纪,但它称得上是里程碑 式的一年,是在为千禧变化的大戏提前走位。我们期 待着这种变化,就像狂热的教徒们准备迎接基督降临 一样。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对“千年虫”的预期倒 少了些许宗教色彩,此前计算机系统编码中一直将年 份设置为两位数,但照章滚动到“00”就出现了问题 。电梯会停梯,飞机会坠毁,核电站将不再为反应堆 芯降温,我们认识的这个世界都将终结。 显然,就算这些变化都没把我们折腾够,恐怖分 子还在一旁等着呢。早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 生前,美国人就不得不加强警戒,防备有人对1999年 12月31日晚纽约时报广场的跨年庆典下手。西雅图甚 至因为担心有袭击阴谋而取消了庆祝活动。CNN的跨 年报道几乎覆盖全球,一个时区接一个时区报道各地 迎来午夜时分的场面,观众们甚至可以比较一下埃菲 尔铁塔和自由女神像上方绽放的烟火哪个更壮观。不 过,那天晚上一处又一处报道下来,世界各地没有什 么惊天大事发生反倒成了最大的新闻。从奥克兰、香 港、开罗、梵蒂冈、伦敦、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洛杉矶 ,到处都安然无恙。所有飞机都飞得好好的,(考虑 到安全问题,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旗下只有3架飞机照 常起飞),均未报告任何一起恐怖事件。这让千禧夜 的结尾收得平淡无奇。 不过,就在我们从20世纪进入21世纪的那个夜晚 ,的确发生了一些改变。那种“向前看”的冲劲似乎 减弱了,迎接未来更多地变成了守住当下。人们不再 展望事物的发展走向,转而开始思索其当下的状态。 举例来说,在金融领域,一项投资的未来价值从 此显得没有其现有价值重要。进入新千禧后不过10个 星期,主要股指就打破历史最高纪录,其中侧重科技 股和未来收益的纳斯达克指数更是冲上了5 100点。 自此以后,股市开始下滑,至今也没能完全恢复。诚 然,互联网泡沫破灭算是肇因之一,但股市疲软与数 字技术成败毫无关联,却与更宏大的社会转变息息相 关,人们从期待未来转向重视现有价值。人们不再展 望未来,转而开始关注当下。对一项投资而言,“总 有一天”能价值几何显得不再那么重要,比起“总有 一天”,人们更看重“今天”。一只股票有什么故事 可讲,也就是说有什么未来升值的迹象,开始变得没 有股票实际的实时价值重要。我的股票现在值多少钱 ?我手头到底有多少?我的份额现在价值几何? 股市无限扩张只是在以未来为重心的文化基础上 诞生的众多故事之一。20世纪那些伟大的“主义”( 从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共和主义、乌托邦主义到弥 赛亚主义)无不依靠宏大故事才能推动自身发展。在 人们眼里,没有一样能在短期内或当下就发挥作用。 它们都允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但都需要人们先熬过 不那么美好的今天。(或者它们至少也能为当下提供 一些总比过去所有痛苦稍好的条件。)最终结果能让 一切手段名正言顺。今天的战争意味着明天的解放, 今天的忍耐就是明天的救赎,今天的工作是为了明天 的奖励。 这些故事曾长期令人信服,尤其是在美国,乐观 主义和对未来的重视似乎可以被视作其民族性格。移 民为了寻求更好的明天,冒着生命危险横跨大洋来到 这荒野中定居。新世界需要书写新故事,而新故事给 我们带来了前进的动力,号召我们为未来而活。新教 徒那种今日努力奋斗只为明天更加美好的工作理念在 美国深深扎根,其牢固程度远胜于其他任何地方,部 分原因在于新大陆当时拥有富饶的尚未开发的资源, 以及给人带来的那种广袤无垠的感觉。当欧洲怀抱着 代表过去的博物馆和文化时,美国却自认为正在开辟 新天地。 时至“二战”结束,这的确变成现实。唯一不同 的是,美国的新天地不再是开辟新疆土,而是研发新 技术、开拓新市场、提出新理念,从而不断发展经济 ,展开新的故事篇章。就如摩门教将《圣经》的古老 故事引入当今的美国一样,从火箭船到计算机芯片, 科技将把美国昭昭天命的故事继续引向未来。尽管人 们对“美国梦”的解读不尽相同,但几乎都依存于鼓 舞我们前行的同一类故事。从经济上、政治上到精神 上,我们都靠这些故事支撑着。 这些故事合在一起,帮助我们构筑关于生活、国家、 文化和信仰的叙事传统,我们采取故事的方式体验和 描述世界。在这种叙事风格的镜头下,美国不仅仅是 我们生活的地方,还关乎一个民族经过漫长岁月一路 走来的旅程。苹果公司不仅仅是一家智能手机制造商 ,还关乎两个在车库里开始创业的年轻人,他们梦想 着人类有一天能凭借对技术的驾驭发挥巨大创意。民 主不再是统治的方法论,而是一股解放人性的推动力 。污染也不仅仅是工业领域的责任,更是一场关乎整 个人类文明存亡的灭顶之灾。 讲故事本身就成为一种公认的文化价值。在数百 万全神贯注的电视观众面前,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 贝尔向PBS(美国公共电视网)的比尔·莫耶斯讲述 故事如何搭建人类文明的基本架构。在这类关于“神 话的力量”的电视节目的激发下,大批电影工作者、 广告人、管理学家将讲好故事的原则纳入日常最基础 的工作中。就连大脑研究学者也认同,叙述是认知构 成中的一项基本要素。正如凯斯西储大学学者马克· 特纳所言:“叙事性的想象(故事)是形成思想的基 本方法。推理能力的培养也以它为基础。它还是我们 展望未来、预测、规划和解释的主要方法。”科幻小 说作家娥苏拉·勒瑰恩也说过:“从《长发公主》到 《战争与和平》,故事是人类发明的促进相互了解的 一种基本工具。曾有过伟大的社会不使用轮子,但没 有一个社会不讲故事。” P3-7 <p>“如果说20世纪末的一大特征可被归结为‘未来主义’,那么21世纪的特征就该被定义为‘当下主义’。”<br/> 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当下的冲击”正在吞噬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焦虑万分。微博、微信、电子邮件把我们的时空压缩到了网络中,我们在逐渐失去感知传统叙事的能力。<br/> 当你打开互联网,你也许会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满眼尽是最具轰动效应的负面消息?为什么刊登灾难与死亡事件的新闻一定比报道正统新闻事件的点击率要高?为什么我们的世界观充满了恐慌感?我们的媒体怎么了?现在唯有令人异常震惊的消息才能吸引住观众?<br/> 你有没有突然发现,你面前的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了:高调渲染却又真假难辨的真人秀节目纷纷浓墨登场;无论身在哪里,虚拟世界中的我仍在不断地遭受信息和邮件狂轰滥炸,我们不断收到邮件,不断点击新闻标题,不断更新微博,消费者资料和信用记录也时刻调整着。一切都在同时发生。<br/> 《当下的冲击》一书将最大程度地刺激你的大脑神经,它告诉我们,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意义堪比工业革命的重大转变,企业只有洞悉大趋势,随势而变,才能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赢家;个人只有正视当下的冲击,才能在数字化浪潮里游刃有余。</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