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建设实践:关键问题、实施路径和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卢盛羽,1982年生,广东潮州人,高级经济师、高级信用管理师。现任广东省投资和信用中心主任助理、综合分析部部长,广东省社会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12年以来一直参与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推进工作,经办起草《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广东省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实施方案》等多项重要文件;负责组织“信用广东”平台建设,该平台曾获得全国各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建设观摩活动一等奖。作为主要参与人承担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在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近20篇,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奖。
内容简介
欧美国家的市场信用体系产生于市场经济交易活动中,具体表现是为市场主体提供商业信用报告、开展履约能力信用评价或偿债能力资信评级等服务,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经济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对称。从1837年美国成立首家信用公司算起,美国的市场化信用体系建设已历经近两百年历史。目前,美国形成了以邓白氏、益博睿、环联、艾克飞、标准普尔、惠誉国际、穆迪等大型跨国公司为典型代表的庞大信用服务市场,建立了《公平信用报告法》《消费信用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体系,成为发展市场化信用体系的典范。欧洲国家除发展市场化信用体系外,还在中央银行主导下重点建设了公共信贷征信系统,创立了金融领域的公共征信模式。以最早建立公共信贷征信系统的德国为例,自1934年首个公共信贷征信系统建成至今已近一百年时间。信用信息系统成为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以商业征信、金融征信为代表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为欧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信用服务市场成为市场经济有效顺畅运行的润滑剂。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起源于中华民国时期,彼时现代银行体系刚刚在古老的中华大地萌芽,旺盛的经济交易需求促使市场化征信机构应运而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资信评级、商业征信、金融征信等传统信用业务需求逐步被激发,我国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逐步萌芽。然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的复杂性促进了信用体系建设需求的增长,如何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用体系成为重大挑战。西方国家历经上百年时间自然演化形成的完备信用体系的建设模式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不相匹配,无法对其照抄照搬。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开始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道路的主要特点是在坚持稳步推进商业征信、金融征信等传统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将信用体系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扩展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涵盖了经济交易、金融运行、社会生活、行政管理等领域。尤其是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以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该项工作,为全方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理顺了工作组织机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等多部重要文件的制定出台,则搭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框架。 到2020年国家规划纲要实施完成时,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非凡成就,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四大领域诚信建设,以及信用信息归集与整合、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和公共信用服务、信用激励与惩戒机制建设及信用监管、信用服务行业规范发展、社会信用立法等方面均有长足进展,可以说,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信用体系已基本建成。与世界上其他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是根据中国国情实际探索形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的方方面面均体现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智慧和勇气。 本书试图对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进行解读和剖析,分析归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实施路径等,并简要总结21世纪前20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期待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更好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的发展方向,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本书对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和实施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21世纪前20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和教训,为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提供借鉴。